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20世纪的英国、特别是60—90年代拜占庭研究事业的起步、发展、繁荣和学科整合的经验,分析了20世纪英国拜占庭研究的优势、弱势、经验和未来。文中特别强调了师生传承体系在英国拜占庭研究学术群体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并说明了社会资助、跨学科合作、女性参与及拜占庭研究的开放性对促进英国拜占庭学术繁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治与时尚,看似没有关系,其实都相互有关联。大多数政治家并非热衷于穿衣打扮,但着装风格却反映他们的个性与经历,彰显着他们的主张与信仰,更是他们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工具。尤其在某些国家,为了握紧手中的权力,领导人们努力树立“光辉”形象,服饰造型自然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政治、权力、服装,这三者混杂在一起,营造出独特的“时尚魅力”  相似文献   
3.
普京的豪赌     
510亿美元的投入,使得2014年索契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荣登“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奥运会”的宝座。然而,意在彰显普京总统治下俄国之强大的盛会,也反衬了这个国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有组织犯罪、官员腐败以及恐怖主义威胁.  相似文献   
4.
缅北战役的战略目标1942年,还在史迪威带着他那支东倒西歪的队伍撤离缅甸的路上,他就在酝酿打回缅甸的战略。现在是1943年10月,距那次屈辱的溃败16个月之后,他的队伍终于要打回缅甸了。早在1942年秋,他就想出兵把缅甸夺回来,但当时盟国仍未能在战略上形成共识。首先,蒋介石坚持英国必须参战,否则中国决不出兵。而英国既要兼顾欧亚两个战场,又没有从几个月前遭受沉重打击的阴霾中走出来,在一次新的前途未卜的行动之前犹豫不决,也是预料之中的事。1943年5月的华盛顿三国会议和8月的魁北克四方会议上,盟国达成了有限的战略共识:暂不实施(史迪威…  相似文献   
5.
“麦雷尔的掠夺者”史迪威决不轻言放弃。2月下旬,他决定再次对日军实施包围。此时他从华盛顿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罗斯福总统完全同意进攻密支那的计划。史迪威平淡地对身边一名军官说,他宁愿用这个支持去换一个师的美军。可是,罗斯福的支持真的就好像送给了他一个美军师。总统告知英国首相丘吉尔,如果英国人能在缅甸坚持住,他相信史迪威在旱季结束之前定能拿下密支那。丘吉尔重申,蒙巴顿不会因为他自己的计划而把把英军撤出缅甸。此外,史迪威真的得到一支美军战斗部队——到达亚洲大陆的第一支美国部队。这支部队的编号很累赘:第5307混成旅…  相似文献   
6.
概况。如所周知,史学研究近年来处于每况愈下的境地。面对这种状况,以断代史研究为对象的本栏目,在致力于多种研究方法探索的同时,最近也把新史料纳入了研究范围,并扎扎实实地积累着实证研究的经验,可以说这是一个努力改变现状、进行多种尝试的领域。提到近十年来宋元时代史的研究,本栏目责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驾轻就熟的研究模式,而是引进耳目一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以来,冒险家们陆续登上格陵兰岛,来探索这片冰川覆盖的广袤土地。从他们带回的照片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顽强的、与自然和原始荒原搏斗抗争的英雄形象。时至今日,人们对于这个岛屿和岛上人的生活依旧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遵循以往形成的惯例,介绍范围同样也超出“殷、周、春秋”,一直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主要从考古学和历史学角度对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和成果进行系统回顾。  相似文献   
9.
2007年有关五代宋元史研究的著作相当丰富,而最让笔者惊叹的则:是梅原郁的《宋代司法制度研究》(创文社)。这部巨著引用史料灵活得当,甚至可以说提供了迄今为至有关宋代裁判制度最为鲜明清晰的鸟瞰图,令读者不忍释卷。而给人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书的厚重感,而是本书开篇的“弁言”当头棒喝,言辞犀利犹如痛斥,直催青年学者猛醒。他说道,作为专攻中国史的研究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竟然缺乏本来是入门者就应该掌握的常识性知识。这似乎令人感到有点低估我们的评价,但笔者却不得不承认它是切中肯綮的。  相似文献   
10.
张彦 《炎黄春秋》2009,(9):60-63
1949年1月12日,历史悠久的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转载了《纽约星报》(NEW YORK STALK)邀请代表各种政见的几位美国远东问题专家举行座谈的记录。他们讨论的是有关当时中国最迫切的两大问题:第一,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取得胜利?第二,对于在中国出现的这种危机,美国能够和应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