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继丁村民俗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之后,我国又一座地方性民俗博物馆——四川省江安县夕佳山民俗博物馆已于10月19日建成,向中外游客开放。 该馆位于著名的国家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边缘,距江安县城20公里。馆趾原  相似文献   
2.
宜宾流杯池     
流杯池位于宜宾市北1公里,前临岷江,左依天柱山。一巨石如鬼斧神工从中劈裂,形成一道东西走向的天然峡谷,高约15米,长52米,宽7米。池依峡谷之势凿于谷底中部,呈九曲形,长5.2米,宽0.6米,四周置石凳凡八,谷底小溪经九曲盘池后没入石逢中。谷顶古树虬根,盘龙错节,遮天蔽日;谷底池水清洌,微波轻漾,景色幽静。(图一) 据史志记载,池为元符元年(1098年)北宋著名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寓居戎州(今宜宾市)时凿建。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今江西修水人。“绍圣初,章蔡用  相似文献   
3.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珙县“僰人”悬棺,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遗存,在民族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由于悬棺置放都是在悬崖陡壁上,长期的日晒雨淋,一部份悬棺木桩腐朽、松动,棺身倾斜,棺木破损。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最近,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拨出专款,省文物部门派出考古专业人员。对九盏灯、珍珠伞、棺材铺三处悬棺进行维修加固。这次维修加固悬棺,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参加这项工程的全体同志,按照国家文物局维修保护文物的规定,结合实际,较好地解决了工程中有关悬棺木桩的加固,残棺的修复,新材料的应用等复杂的技术问题。对已腐朽松动的木桩,采用将钢筋契入桩孔,再用水泥凝固,使钢筋承  相似文献   
4.
珙县西汉土坑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2年9月,珙县孝儿区沐滩乡新民村农民在该村塘子旁挖瓦泥时,发现一土坑墓(编号M_1)。于大约1.3米深的地层中,掘得半两钱、陶罐碎片。1983年4月,该村农民又在此地挖砖瓦泥,从以上文物处下约0.7米深的地层中,再次掘得铜釜碎片。同年5月,在离沐滩乡东南40公里的珙县上罗区合作乡,农民在猫儿沟挖砖瓦泥时,又发现一土坑墓(编号M_2)。文化馆闻讯后,派人到现场调查,并对残墓进行了清理,收集到两墓的一批器物,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江安县黄新乡魏晋石室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6年11月,江安县文化馆在距离县城约1O公里的黄龙乡桂花村民组,发现一座魏晋石室墓。宜宾地区文化局会同江安县文化馆对该墓作了调查清理。 一、墓葬形制 此墓建在一土丘下,四周为平地。土丘高8米,周围100米。墓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门用石条作券拱形,门向东西,高1.8米,宽1.4米,用两块高约1.7米,宽约0.7米石板封门。底部中间置有一块方形薄砖,侧面有菱形纹饰。甬道长1米,宽1.4米。墓室平面为长方形,内积有淤泥,厚0.7米。墓室四周用石条作平铺顺砌,两侧  相似文献   
6.
川南地区近年来出土和发现一批画像石棺,内容和题材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有一部份与四川各地画像石中常见者不同,刻画的是鱼、鸟、雀、龟、凤、蛇以及其它方面的题材。笔者拟就对这些图像的意义作一探索,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7.
宜宾地区酿酒史展览,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于2月4日在宜宾博物馆展出。这是四川省第一次有关酿酒历史方面的展览。宜宾地委、行署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为展览剪彩。 宜宾地区酿酒历史悠久,以生产“五粮液”等名优酒而久负盛名,素称“名酒之乡”。全地区现有各类酒厂六百多家,年产各种酒五万余吨,为四川主要产酒地之一。这些酒类中,获部、省以上优质产品称号的有数十种。为发挥这一经济优势,进一步促进宜宾酒类事业的发展,去年十月,地区行署决定举办宜宾地区酿酒史展览。  相似文献   
8.
珙县悬棺岩画,主要集中在洛表乡麻塘坝,分布在麻塘坝东西两侧长约5公里的山崖上,岩画大部份以朱砂作颜料,画面呈朱红色,少数系白色和黑色颜料绘成,共有各种图像200多个。内容非常丰富,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动物画,以及一些图案符号等。岩画大部份绘于悬棺周围的岩壁上和岩洞内,虽经长期风雨浸蚀,仍色彩鲜艳,清晰可见,其画面古朴,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于岩画与悬棺的关系,1974年,四川省博物馆从邓家岩、白马洞两处崖壁上取下10具棺  相似文献   
9.
川滇古道一般指由今宜宾通往云南地区的秦五尺道、汉南夷道和隋唐石门道。该道为封建统治者经营滇、黔地区的重要通道,曾对密切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中央集权制产生过很大作用,故历代史书方志不繁记载。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川滇古道在今宜宾地区境内的几处遗迹,史书方志的记载又各自不一。为弄清这一问题,以及这几处遗迹的现状,我们先后对高县石门、珙县付家坝,宜宾县石城山进行了实地调查。现根据调查的情况结合有关史料予以考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