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参与南京大屠杀的侵华日军第十军下属的石田炮兵部队,在1937年11月18日攻克浙江省嘉兴县后树立了一块名为"石田炮兵部队奋战之地"的石碑,以"纪念"该部队不靠其他兵种配合而独立攻克国民政府防御工事的"战功"。建造"纪念碑"等精神武器是战时日本的国策,目的为动员日本民众参加对外侵略战争。石碑不仅是征服中国的殖民符号,而且是以东京靖国神社为中心、从日本国内到殖民地和占领地的祭祀战争亡灵体系的一环。2013年3月,该石碑在离原址不远处被发现。该地为民国时期嘉兴的交通咽喉,也是国民政府江浙国防工程中守卫嘉兴城的最后阵地,因此成为日军的"奋战"和立碑之地。碑文中的日军军官石田保道、桥本欣五郎、藤村谦等人与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等中日两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岳钦韬 《史学集刊》2012,(1):113-120
抗战爆发后,传统的社会心理因素与国家政权的压力阻碍了部分民众抗敌意识的形成,抗敌意识薄弱是通敌行为的重要前因。通敌行为包含着主动与被动的复杂动机:主动方面包括借机恢复地位、伺机为非作歹、出面"保护"地方、"曲线救国"任务、经济利益驱使、人际关系与情感因素等;被动方面有现实生活压力、无知与盲目、日伪强权压迫、时间因素等。总体而言,大多数民众终究还是回到对现实生活的诉求,将个人生存放在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在清末沪杭甬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节省建桥费用而堵塞了松江境内的屠家村港,并直接在原河道上建造路基。1921年江浙地区发生了严重水灾,地方官绅遂将矛头指向沪杭甬铁路,认为该路阻碍水流,要求铁路部门"拆坝筑桥",恢复原有河道,同时增加沿线涵洞。双方为此在北京政府交通部、上海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以及浙江省长公署等部门间展开了两年多时间的交涉,最终基本实现了改建目标。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论著的基础上,通过铁路工程技术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近代铁路建设并不足以成为导致太湖流域水患的关键性因素,但铁路作为开凿江南运河后最大规模的人造工程,仍初步改变了明清以来形成的流域水文环境。  相似文献   
4.
为建设京沪、沪杭甬铁路上海联运总站,1932年秋至1933年春,包括铁道部在内的国民政府各主要部门、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上海市政府、被征收区域的基层官民以及中共地下党纷纷卷入征地与反征地的斗争,使一次较为单纯的经济纠纷演变成一场严重的社会风潮。该事件是江南铁路发展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征地纠纷,也是研究民国时期土地征收与社会风潮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