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不能以貌相,周妈是也。清末大名士王闿运,竟将一个相貌极丑的女仆周妈当成了自己的挡箭牌,又当成了自己的讨债人,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言:狡猾若此,岂能小觑。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侯宝林的段子,是这么讲的:说是"文革"时,侯宝林被造反派拉去批斗。批斗的人要他老实交代"向人民隐瞒的重大历史问题",怎么辩解都没用。侯宝林于是想:你们不是想听咱说假话么?俺就给你来个大的。于是,他装出一副老实认罪、  相似文献   
3.
古今张铁生     
孙玉祥 《文史天地》2006,(11):58-59
文革中,伟大领袖一声令下,中国的所有大学全部关门——以至后来有人感慨:就是在八年抗战那么艰难的岁月里都没有关门的大学,偏偏在“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和平年代关门了,真是咄咄怪事。怪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头似乎也觉得这不太好,有些像原始社会,便又开始办大学——  相似文献   
4.
晚清重臣李鸿章,进士出身,做过翰林,可以说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产物;但同时他又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决策者与推行者,还曾作为清廷的重要外交官出使过许多国家,对西方文明可以说“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所以,在很多时候,他都显示出亦旧亦新半土不洋的特色——包括他说话都是那么真假杂糅。我们不妨来看个例子。  相似文献   
5.
孙玉祥 《文史天地》2005,(12):60-61
所谓“谀墓”是指人死后,家里的孝子贤孙不惜重金去请一个有名的文人用生花妙笔将死者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丰功伟绩歌颂一番,再将这等文字刻在石碑上,让死者借文字之力永垂不朽。因为这等文字乃无原则地说墓主好话,所以称为“谀墓”——谄“谀墓”主。  相似文献   
6.
正他们出生年代接近,出生地也相当接近,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且同在留日期间的1908年,分别加入了国民党的前身"光复会"与"同盟会"。尽管后来政见不合,势同水火,但他们之间一直是那种既对立,又在对立中保持一定分寸的特殊关系。1934年,毛泽东曾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有见过鲁迅。"冯雪峰当时告诉毛泽东,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然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有些伤国人的脸面。然而所谓“国骂”自上世纪有人指出并希图加以纠正至今,收效甚微。何时这类“国骂”杜绝于国人之口,“语言美”不用提倡也就实现了。  相似文献   
8.
文章漂亮,战绩糟糕,史上虽有不少此类事例,但却不能当成一个定律,因也有文章漂亮而战绩辉煌之事例也。  相似文献   
9.
孙玉祥 《百年潮》2004,(4):77-80
学过现代文学史或学术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鲁迅与顾颉刚是一对冤家,彼此之间一提到对方,就忍不住笔露锋芒,骂他个鲜血淋漓.尤其是鲁迅,甚至不惜在历史小说<理水>中,塑造一个很可笑的"鸟头先生"来影射讥讽顾颉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