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泉  刘晗 《民国档案》2012,(1):80-84
郑洪年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华侨教育家.1906年由中央政府创办首所侨校暨南学堂时,郑洪年即为首任堂长,1927-1934年又担任升格后的国立暨南大学首任校长长达7年,他对暨南大学的发展、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民国时期华侨教育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郑洪年可谓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2.
郭嵩焘出使英国时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是中国首任驻外公使。对于郭嵩焘在中国步入世界过程之中的先驱者地位,论者皆有定论。对他是否自愿出使这一问题,一般也予以肯定回答。如熊月之就以为郭嵩焘出使英国是“心甘意愿”的,郭的这一举动是向天朝自大的传统观念公开挑战。  相似文献   
3.
夏泉 《广东史志》2001,(1):46-47
洪仁玕(1822—1864年),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人,晚清名人物。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杰出领导人,他的名字是与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政治纲领《资政新篇》紧紧连在一起的。而《资政新篇》的撰写,在很大程度上渊源于他在香港等地的生活阅  相似文献   
4.
5.
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热潮,各地的大中学生都汇入到这一运动中.本文以五四运动中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运动为个案,考察学生与校方的冲突与互动调适,以及教会学校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相似文献   
6.
陈子褒是清末民初港澳名的改良主义教育家。本探讨了陈子褒的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了其教育思想注重基础教育和教育普及,具有强烈的“爱国”“救国”意识,具有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等特色,并对其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7.
冯翠  夏泉 《民国档案》2013,(3):125-133
学界对中国内地抗战已有较多研究,而对于港澳及海外华侨的抗战研究仍显不够。澳门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其特殊的"中立"地位更加彰显其在抗战时期的独特性及研究价值。加强对澳门与抗日战争的考察与研究,既可以扩大现今澳门史研究的关照面,同时也有助于深化对抗日战争时期澳葡政府统治下的澳门社会动态以及澳门与参战各方的复杂关系进行全景式的透视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夏泉 《民国档案》2006,(3):101-104
国立东南联合大学是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留上海内撤的公私立大学学生而筹建的一所高校。由国立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兼任东南联大筹委会主任,先设校于浙江金华,第二次浙赣战争爆发后迁址福建建阳。浙赣战争爆发导致上海高校师生内迁交通阻断,1943年6月,教育部指令东南联大文、理、商三学院并入暨南大学,法学院与艺术专修科并入英士大学。东南联大虽未筹建成功,但在我国抗战时期高教史上仍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夏泉 《清史研究》2002,3(4):122-124
“闭关政策”是与“开放政策”相对而言的。对于有清一代是否存在闭关政策 ,大多数论者均予以肯定 ,流行的历史教科书亦持此说。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与视野的拓展 ,以及资料的积累与挖掘 ,一些论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力主“限关自守论”与“闭关政策不存在论” ,且都持之有据。学术观点的争鸣与切磋 ,有利于人们加深对闭关政策的认识。笔者拟对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闭关政策研究的三派观点与分歧 ,进行简要的述评 ,旨在推动讨论的继续深入。一、闭关政策存在的原因、危害及其理论渊源  陈旭麓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词典》 (第2 3 5页 )对清…  相似文献   
10.
章介绍了基督教新教的产生过程,以及新教早期进入中国开办教会的情况。教会在创办学校,促进中西化交流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