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城孜遗址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湖沟镇马楼自然村南。2014年~2015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遗址中清理战国秦汉墓葬七座,年代从战国中期延续到西汉早期。这批墓葬对于探讨皖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2004年11月,四川省巴中中学一名教师携来一只银锭,据称为外地征集品,求为释读铭文。笔者经初步鉴定和研究,认为这是一只比较稀见的明代岁贡官银,因见识疏浅,特就教于方家。一、银锭的特征此锭造型为船形元宝状,通体罩一层薄薄的灰黑色包浆,重1850克,含银95%以上。银锭面大底小,束腰,两端外弧上翘,通高65mm。锭面连双翅通长132mm、宽72mm、束腰处63mm,锭面可见水波纹由外侧有序向内收缩,中央形成一小块不规则的收口凹陷。双翅可见浇铸过程中银液层层堆积而自然形成的麻布纹,状若等高线,翅沿因银渣堆积而凹凸不平。银锭从锭面到锭底厚36mm,底…  相似文献   
3.
周静 《贵阳文史》2009,(2):75-79
有人说王大卫的作品是走出来的,恐怕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他52岁就从仕途上走了出来;二是他在《天地无极》和《寻找那些灵魂》写作过程中分别深入到云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域和云贵乌蒙山区徒步寻访的时间竞达一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桥村遗址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西屯镇北庄村桥村社。2018~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性发掘,发现了方坑、灰坑、房址、墓葬和沟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龙山时代晚期陶瓦标本。这是继1978年桥村遗址首次试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收获,对研究陇东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聚落形态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京图书馆发展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之一的南京图书馆在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图书馆。  相似文献   
6.
周静 《沧桑》2011,(1):79-80,87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农奴的解放使该国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农奴的解放是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作出的一种自救式反应。在农奴制改革前政治经济地位就开始发生变化的贵族因农奴制改革带来冲击性的影响处境更加艰难,他们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反应各异,一部分贵族无所适从,消极应对,彻底变卖土地,沦为无产者;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贵族对所处现状作出积极的调整,他们或凭借自己的实力希望挽救他们正在失去的辉煌,或转向现代资产阶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领头人;更多的分化为俄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中的中产阶级,逐渐成为俄国政治中具有影响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周静 《神州》2012,(12):36-36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出以往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针对此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服装行业的市场需求,认为学校应当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除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与企业联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为教学内容的革新提出具体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8.
周静 《贵阳文史》2009,(5):18-20
贵州是个大家庭.是一个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地域。“多彩贵州”涵盖了贵州的文化特色,提供了贵州的文化符号。具有相当的思想张力和文化延展性。呈现着异常灿烂的民俗、人文与自然的景致,融汇着时间的积淀与空间开放的变革。涵载着蓬勃的生机与精神的希冀。  相似文献   
9.
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造成社会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巨大的浪费。本文以国外非营利组织和博物馆管理模式为借鉴,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水磨沟原名龙口 ,自从龙口有了水磨 ,人们才把龙口称作水磨沟。“龙口”改称水磨沟的具体年代没有资料可考 ,但史善长于清光绪三年 (1 877年 )被流放到迪化期间 ,曾到水磨沟游览 ,并作《游水磨沟》诗一首。诗中写道 :“谁触机心将磨置 ,雪花王屑时乃器”。由此可见这时已称水磨沟了。如果从1 877年算起 ,“龙口”改称水磨沟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光绪末年 ,新疆布政使王树楠为解决军需于 1 90 7年在水磨沟修建较大规模的官水磨。抗日战争时期 ,是水磨沟水磨业的黄金时期。据统计 ,在 1 94 0年 ,水磨沟至苇湖梁有磨户 3 8家 ,水磨 4 1盘 ,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