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于古代陶瓷器的鉴定,有多种方法,各有利弊,对瓷器的微观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对历代龙泉窑青瓷胎釉显微观察研究,也已有人涉及。丽水龙泉是龙泉窑青瓷的原产地,丽水市博物馆的历代龙泉窑青瓷收藏较多。我们选择部分馆藏重要龙泉窑青瓷,进行显微微观探索,以期取得经验,便于今后开展系列研究。本文公布这次实验情况,借以揭示龙泉窑青瓷在自然老化过程中显微变化情况,探讨简易手段鉴定龙泉窑青瓷的途径,促进龙泉窑青瓷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探讨中国具有现代意义博物馆事业百年发展历史中,应该重视中国基层博物馆在社区文化中的作用定位。因为基层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基础,其占博物馆总数中的绝大多数,又是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笔者通过初步分析我国基层博物馆的历史和现状,试图探索基层博物馆在保护社区特殊身份和人类共同遗产中应该发挥的作用,积极应对在多变的世界中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让人们更好地关注中国基层博物馆的发展,促进我国博物馆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一.畲族图腾崇拜的产生 图腾崇拜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图腾崇拜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1)图腾是氏族的族徽。“氏族社会中,每个氏族都采用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也是本氏族的族徽”。(2)图腾是氏族意识形态的表现,是氏族的标志和无宁“宪法”。(3)图腾有传宗接代的作用。(4)图腾起了加强和维持本民族团结的作用。畲族也曾在古代至近代普遍流行图腾崇拜.现代仍保留着不少活动遗迹,是研究图腾化的可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畲族是中国现存的较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其中各支族自行绘制的祖图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文化遗存之一。本文以丽水联城镇胡椒坑村现存的绘制于清光绪四年(1878)的祖图为例,介绍完整的一套畲族祖图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在祭祀仪式上的使用情况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畲族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至今仍保存有不少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为亡者做圣科及拔伤的规仪则是其中之一。首次采集和整理出畲族人做圣科仪式的全过程,是一次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的有益尝试,它为研究畲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标本。  相似文献   
6.
丽水通济堰     
吴东海 《古今谈》2000,(1):20-22
丽水市碧湖镇有一座我省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通济堰。她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迄今已将一千五百年,至今仍发挥巨大的水利功能,是碧湖平原农业的命脉。  相似文献   
7.
丽水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批金逢孙和潘仁先生捐赠的木刻版画作品,是研究抗战木刻运动的重要实物,反映了美术救国的思想,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浙江地方银行为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官方银行,它的纸辅币大部分由上海大东书局印制。抗战期间在丽水印制的11种纸辅币的正背面分别有防伪暗记,且不同样品有不同的防伪标志:该时期发行的横式壹分、贰分是世界上票幅最小的纸币,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畲族的丧礼有遗体处理、三天三夜的赤身人功德(学过师而加入图腾组织的人)、一天一夜白身人功德、做“圣科”及“拔伤”(为非正常亡故人所做)的仪规。本文详细记录了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山村的一次做“圣科”仪式的过程,为畲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标本资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整理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