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的开国之君神话,当然是超现实、超自然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按照当时的习俗、信仰,建构出来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故事都是事后伪造的。故事中的某些元素,可能基于当时的客观事实。而秦末社会政治的风云变幻,群众寻觅真命天子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建构政治神话的丰富语境。刘邦有强烈的"预言自我实现"倾向。他以极强的自信心、敏锐的政治嗅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圆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其徒众乃至更大范围的群众发出较强的心理暗示。在有意无意的心理激荡中,一连串神话被建构出来和传播开来,超现实、超自然的故事,获得了现实的、俗世的生存空间,在社会和政治活动中发挥了实际的作用,参与了历史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天后,亦称天妃,是妈祖的封号。近代民间信奉极虔,尤以沿海及台湾为甚。传说天后不仅是海神,能保佑航海人平安,而且还兼有送子娘娘的职司。妈祖信仰兴起后,关于其来历、身世却有多种说法。现将古今有关妈祖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汇总,以飨妈祖信众。《夷坚支志》戊卷一“浮曦妃祠”条:绍熙三年,福州人郑立之,自番禺泛海还乡。舟次莆田境浮曦湾,未及出港,或有人来告:“有贼  相似文献   
3.
就考古学的分支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而言,有学者主张可以区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前者“承担了究明史前时代人类历史的全部责任”,而后者“则可以与历史学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共同究明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限于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历史考古学”“必须与历史学相配合”,  相似文献   
4.
汉代的流言与讹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谣言”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当社会出现冲突、矛盾、动乱甚至危机时 ,谣言或类谣言就会应运而生。汉代的流言和讹言 ,就是这样的类谣言。流言、讹言不完全等同于“一般常识”所认定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 ,捏造的消息”。对秦汉时代流言、讹言的认真考察 ,有助于对当时的社会心理氛围做出更丰富的描述 ,对此类信息的“历史真实性”及其与特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更完整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自文明初期,中原地方多处曾经作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居邑。在大一统政体形成并得以巩固的秦汉时期,它们依然保留历史的光荣,若干新的具有区域领袖地位的都市亦逐步出现。蔡邕《述行赋》群都之说反映了这一史实。相关现象在一些都城史、都市史论著中似乎有所忽略。秦汉时期中原群都的历史存在,体现出这一地区作为文化重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妖言”与“流言”、“讹言”一样,是传统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言论标签。与“流言”、“讹言”相比,“妖言”尤令历朝统治者深恶痛绝。历代律法中,多包含有特别针对“妖言”之类的言论以及以“妖言”惑众行为而设的法例,定义此类言论和行为为大逆不道、问斩甚至灭族的罪行。两千多年来,对“妖言”的污名化深入人心,对一般的士大夫和普通民众而言,“妖言”都代表着怪异、妖异、危险、不可信的负面信息。秦汉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妖言”,多与讹言、诗谶、民谣、童谣一起,被编入《五行志》诗妖类,成为诠释历史时的小小注脚。本文对秦汉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妖言”及其相关语境进行考察和研究,试图从中解读出主流历史学论述所忽视的深层信息,并对当时的政治生活、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氛围等历史语境作出独特的审视和剖析。  相似文献   
7.
汉成帝时虒上小女陈持弓闻大水至,闯入未央宫中,致使京师无故讹言大水至,吏民惊恐,奔走乘城,引起全城骚动,长安中大乱,是民间流言的传播产生震动社会效应的典型史例。或说小女陈持弓为妖人,其行为被看做兆示王朝气运之疵的征象。或可能与以为童男女具有特殊神秘主义品性的意识有关。而灾变与流言的关系,也因此可以体现。面对灾变导致的流言,社会定力和社会智力受到考验。  相似文献   
8.
从昌邑王到被迎立为皇帝再到废黜为海昏侯,刘贺本人在西汉政治史上或许无足轻重,但元平元年围绕着他发生的帝位废立过程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别是在皇权更迭模式及其正当性论证方面的影响不宜低估。皇朝内部的权力传承或"内继"之正当性,取决于三项条件:大宗嫡系的继体血统,敬天崇祖的守文之德和反映在符瑞灾异中的天意验证。霍光集团因政治利益的考量自下而上废黜刘贺,其正当性因刘贺本人的德行缺陷、灾异征兆而赢得较广泛的认可。废黜过程中的暗涌微澜也未对西汉皇朝的统治正当性构成重大威胁,这与宣帝和霍光应付废立危机得当不无关系。西汉以后历代皇朝的顶层政治实践中,普遍视霍光"尊孝宣而废昌邑"为皇权更迭的新典范。其"废昏立明"范式不仅为董卓、司马昭、桓温等政治野心家提供了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正当"借口,也成为集权帝制时代防止社会政治极端恶化的制动器,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的同时尽可能地维持其统治的价值合理性和较广泛的认受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