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第十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先是4月7日在上海交大举办了"神话学研究院首届新成果发布会暨专家论坛",发布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此次出版有四部著作,打头的一部是《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立项至今将近九年,结项成果今年刚问世。把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在中华文明探源课题上,这部  相似文献   
2.
叶舒宪 《丝绸之路》2014,(19):12-16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相似文献   
3.
4.
正2017年之内,截至9月底,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策划的玉帛之路系列田野考察活动已经完成了三次,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初的第十一次考察(陇东陕北道)、6月下旬的第十二次考察(玉门道)和8月下旬的第十三次考察(敦煌三危山、金塔县羊井子湾、秦安县大地湾)。第十三次考察活动是借助于2017年8月28~29日在甘肃省玉门市召开的"玉门、玉门关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之机会,由会后组建的临时考察团完成的。主要成员是叶舒宪、冯玉雷、杨骊、刘继泽和敦煌当地向导董杰。考察敦煌玉矿的日期是8月30日。第十三次考察的最重要收获是在敦煌以东约60公里的三危山一个山口内看到面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8月举行的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对西北史前玉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的探究有所推进:谁是最先发现和开采马鬃山玉矿的人,谁又是最早开采敦煌三危山玉矿的人。前者可能是距今3700年左右的四坝文化先民,后者则可能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先民。这是五年来系列考察所获得的新认识。把敦煌玉矿与齐家文化联系起来,将有重要的学术突破,即这个西北史前玉文化的分布区,越过整个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三危山地区。  相似文献   
6.
"竹枝词"能申报"文化遗产"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枝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学标本。它源于民歌,又为文人墨客所仿作,传承千年而不衰,也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可以说,保存至今的历代"竹枝词"是以书写文本形式保留下来的汉民族口传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更多的没有经过书写留存下来的同类歌咏活动的仅存标本。就此而言,古代"竹枝词"整体性地再现,出版于当今时代,应该说兼有文化史料和文学审美的双重价值。就史料价值而言,二十世纪以来的人文学术创新不外乎新材料的  相似文献   
7.
叶舒宪 《丝绸之路》2012,(12):12-16
本文引经据典,结合实地考察和新发掘考古资料,对河西走廊文化历史进行梳理,视角独特,观点新颖。  相似文献   
8.
2012年结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得出结论:伴随华夏文明产生的神话想象有其深远的史前根脉,远远不是汉字出现的年代所能局限。华夏神话之根的主线是玉石神话及由此而形成的玉教信仰。从神话学视野看东亚地区的玉器起源,每一种主要的玉器形式(如玉玦、玉璜)背后都有一种相应的神话观念在驱动。考察出土玉器的年代及地域分布,可以大致勾勒出玉教神话信仰传播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9.
叶舒宪 《丝绸之路》2012,(17):14-18
2005~2009年间,我先后五次踏上甘肃大地,醉心探讨华夏文明寻根的学术问题,并在2008年写出一本小书《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试图从玉文化的相似性,说明4000年前的齐家古国与中原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0.
叶舒宪 《丝绸之路》2013,(11):61-68
像是宿命一样,自2005年那次来兰州大学短期任教,就开始对西北的史前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其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和齐家文化的玉器,让人梦魂牵挂,先后八次来甘肃考察,希望多少能够弄清楚这些凝聚着四五千年以前西北先民精神和梦想的圣物之文化奥妙。久而久之,甚至扭转了一个人文学者的学术研究方向,不光在书本中寻找和解决纸面上的课题,而且要到民间文化和史前文化的大传统中去探寻书本知识形成以前的原初性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