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及其附带的能谱仪对山西南部三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或墓地出土陶器表面的彩绘颜料进行了显微元素分析,并结合激光拉曼、X射线衍射及红外三种微损结构分析技术对元素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红色颜料均为朱砂,白色颜料为方解石,黑色颜料为石墨,绿色颜料为孔雀石。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此地区颜料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湖北柳树沟墓群M24出土汉代薄胎铜镜的保护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超景深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等现代检测分析仪器对湖北柳树沟墓群出土的一件汉代薄胎残损铜镜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包括基体的微观腐蚀形貌、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及表面锈蚀物的物相和元素组成,从而确定了此面铜镜的腐蚀程度、材质、组织结构及表面锈蚀物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表面清洁、点焊粘接、补全、随色及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措施恢复了铜镜的器型,展现了文物原貌。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坪头遗址出土的龙山时期的陶器以及制陶原料中的粘土原料的种类和来源进行相关探讨,利用ICP-OES对出土的陶器、坯料,以及遗址附近采集的土样进行了化学成分测试,并使用SPSS软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降维处理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坪头遗址不同质地的陶器陶土原料相同,只是在钙含量方面存在细微差异。制作陶器所用的粘土原料很可能取自附近的红色古土壤层。该遗址是古人在当地制作陶器的一个场所。  相似文献   
4.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横水墓地出土青铜器上残留纺织纤维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定性分析,结合相关现代纺织学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出土纺织纤维为天然纤维素纤维,大体可分为苎麻和大麻两类。证实,西周时期山西南部地区已经采用苎麻、大麻纤维作为纺织原料编制织物。同时,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非常适合古墓葬出土少量甚至微量纺织纤维的化学结构分析及种属鉴别。  相似文献   
5.
平遥弓村遗址出土猪骨骨架的现场保护及整体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施安全、有效的技术保护,采用低浓度Paraloid B-72丙烯酸树脂对出土于平遥弓村遗址,侵蚀严重、强度较低的猪骨骨架进行了现场保护加固处理。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整体切割,套箱提取,完整的将其提取回实验室。结果表明,使用的方法合理,材料有效。保护工作对今后类似文物的现场保护和整体提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XRF、XRD、金相等方法,测试分析了雷家坪战国墓(H2)出土的3件金属文物残片。分析结果表明:一件残片为铅锡青铜质地,其含铅量较高,系铸造件;而两件铁器残片均已锈蚀殆尽,为此,进一步分析了其腐蚀产物,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腐蚀机理。  相似文献   
7.
南普恒 《文物世界》2012,(2):8-14,7
一、前言横水西周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以西约11公里的横北村之北,南北约长200米,东西约宽15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1]。2004-200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西周鼎、簋、甗、盘、盉、鬲、觚、爵等铜礼乐器180余件。从铜器铭文、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级别可知,该墓地为西周时期佣国国君、夫人及其国人的墓地^[2]。  相似文献   
8.
庞村商代青铜器出土于山西隰县城南乡,其年代为殷墟一期偏早阶段,与吕梁山一带发现的大量商代晚期铜器差异较大,较为特殊。同时,也表明至少在殷墟一期左右,商文化的中心区域已经与吕梁山地保持了较高等级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宋建忠  南普恒 《文物》2012,(3):79-86
西周倗国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部,北距绛山5公里,在这里出土了铜器、漆木器、玉器、陶器等大量的珍贵文物[1]。在出土青铜器的表面,发现了4件纺织品残片,编号为样品1至样品4。其中样品1位  相似文献   
10.
青铜器矿料来源和产地研究,是青铜时代至关重要的考古问题,也是考古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比较青铜器样品和矿床的Pb同位素分析数据,可以进行青铜金属原料来源的产地研究.为此,本工作利用MAT262固态离子源型质谱仪对重庆地区云阳李家坝遗址,涪陵小田溪墓群,万州大坪墓群,开县余家坝遗址东周时期巴地青铜器的铅同位素进行了测定和比值研究.结果显示其中合金中铅都为普通铅,而非放射性成因铅.实验数据反映出206Pb/204 Pb比值分布在17.4630 ~ 18.6960,207 Pb/204 Pb比值分布在15.5573 ~ 15.8490,208 pb/204 Pb比值分布在36.7828 ~39.3869,除了两个数据外,大部分器物铅同位素比值分布范围几乎重叠,显示了稳定铅源的存在.此外,这批数据与滇川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底苏和大梁子矿床数据分布范围相近,局部重合,表明其铅料来源与这一地区有着一定的关系.实验结果反映了重庆地区东周青铜器群在铅料来源上具有同一性和连续性,说明了巴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建立了独立的青铜冶铸业,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