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潘柳村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五里界镇,西距纸坊10公里,南距五里界镇约400米。遗址为一台地,高出西、北面约5—8米,东面与小丘岗连绵。西部平川上有一条小溪直贯汤逊湖。旧时水涨,汤逊湖水面可延续至此,现在则为肥沃的稻田。遗址现存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台地上为旱地,较平整。其正中位置立有一高大的高压线铁塔。遗址发现于1983年,当时保存面积约15000平方米[1],因五里界镇砖厂长期在南部取土而毁去大半。1998年6月至8月,为配合“京珠”“沪蓉”两条高速公路联络线工程建设,我们对…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到杨立新先生《东周时期楚国的玉器及有关问题》一文,对认识楚玉的种类、分期及其在楚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受益匪浅。但先生在该文中将曾侯乙墓玉器做为战国前期楚国玉器的代表,则似有商讨余地。因其不仅与对曾侯乙墓性质的认识有关,还牵涉到楚玉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不能不加以辨析。故根据《曾侯乙墓》(上、下册,文物出版社1989年)所公布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三国夏口城     
三国时期孙权在黄鹄山下修建的夏口城,今天从地表已经见不到丝毫的踪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一座用夯土筑就的小城,一旦毁弃,就难以找到与城垣相关的证据;它处于武昌蛇山西北麓,这一带正是今天有名的司门口闹市区,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江夏区段岭庙宋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段岭庙乡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中部,北靠郑店铺,东与乌龙泉镇、士地堂乡接壤,两临鲁湖和三门湖。境内地貌以垄岗平原为主,局部为低丘地带。为配合京珠公路工程建设,根据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的统一部署,1999年6月12日-7月20日,武汉市博物馆、江夏区文物管理所在京珠公路江夏区南段岭亩乡洞山村小屋茅湾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考古勘探面积约15600平方米,重点勘探面积约5000平方米。清理发掘宋代砖室墓一座  相似文献   
5.
“救秦戎”钟铭文新解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文物》1974年第6期及1980年第10期,报导了出土于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一号台基、现藏荆州地区博物馆的一枚铜钟,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不少学者对此器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时至今日,看法则颇为分歧。就该钟所属国别而言,或以为是秦器,或以为是楚器。就其铸造的时代而言,就有秦桓公二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以后、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2006年在盘龙城进行的田野考古物探工作的过程和新的发现。文章从投入田野考古物探的方法技术要求、野外数据资料采集的质量评价、数据资料的处理和图示进行了介绍·重点描述了对所发现的M1磁异常场源性质的认识、分析和探讨的过程,指出引起位于盘龙城府河河滩上的Ⅰ号磁异常的场源很可能是规模较大的地下人文构筑物。  相似文献   
7.
1999年3月,汉口中山大道六渡桥至南京路段环境改造工程,在市政府领导下紧锣密鼓地开工了.揭开表层路面,便有一道由夯土、青砖与红砂岩条石砌筑的城垣遗迹,显现在行人眼前.清代汉口城垣的展露,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武汉各家电视台、电台、报纸竟相报道,大有洛阳纸贵之势.市民们指指点点,茶余饭后又添了新的谈资.兼任工程总指挥长的涂勇副市长,立刻调兵遣将,将文物考古工作者推上第一线.于是,我们接受了勘查城垣、获取第一手田野考古资料的光荣任务.  相似文献   
8.
锣鼓包古文化遗址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劳一村冯泉湾,现在是一处高出周围5—7米的台地。北面便是汤逊湖,东面是京广铁路,往西为107国道,地理环境十分优越。遗址内除房舍外,多为庄稼地(图一)。 锣鼓包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为了配合京珠国道工程建设,武汉市博物馆、江夏区博物馆10月至11月间对锣鼓包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布5×5米探方6个,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图二)。一、地层堆积锣鼓包遗址文化遗存堆积不是很厚,一般在0.8—1.6米左右,最厚处可达1.8米。我们以T4330探方南壁为例说明(图三)。T4330可分三层:第一层:农耕…  相似文献   
9.
10.
三国时期孙权在黄鹄山下修建的夏口城,今天从地表已经见不到丝毫的踪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一座用夯土筑就的小城。一旦毁弃,就难以找到与城垣相关的证据:它处于武昌蛇山西北麓,这一带正是今天有名的司门口闹市区,从古到今.人类活动把这块土地翻搅了多少遍.其踪影确实难觅。即使偶然存有一些相关的遗迹(像水井一类深层遗迹,不可能毁得那么干净),也处在稠密的房基、.街道等水泥地面之下.考古工作无从获取这方面的科学资料。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研究,了解它的一些情况.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