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小萌 《满族研究》2002,474(3):14-17
清朝入关初,满洲皇帝为笼络三藩,与之子弟建立起多重婚姻,娶皇室女封额附,本简要说明额附的人选,品级以及在清廷中的地位,所尚公主的家世,“破格册封”的含义,清皇室与三藩联姻,用意深远,却未能消弭矛盾的爆发,所以“三藩之乱”平定后,汉人不再封王,汉人“额附”遂成历史陈迹。  相似文献   
2.
“老三届”学生上山下乡的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三届”专指“文化大革命”开始时66、67、68三届初中、高中在校生,大多出生于新中国建立前后的1947到1952年间。1966年“文革”爆发时,他们的年龄都在14岁到19岁左右。当时全国城乡的在校中学生约有1250万人,其中高中生137万人,初中生1113万人。到1969年初,“老三届”学生已经基本离校。他们的分配方向,是家在农村的全部回乡,家在城镇的除少数进入工矿企业或参军以外,大多数人上山下乡,在“文革”以来下乡的1500余万知识青年中,“老三届”学生约占400万人。  相似文献   
3.
一、由血统论派生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文化大革命”确是无愧于一场“史无前例”的人整人的运动。除了声名狼藉的“黑五类”分子统统被打翻在地以外,一批批干部、知识分子,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成员,也被强加上“叛徒”、“特务”、“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现行反革命”等等莫须有的罪名。“反动分子”的队伍不断膨胀,不仅如此,在运动初期盛行的“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阴影下,那些被划为“政治贱民”的子女,也不可避免地成了“二等公民”。为了标明这些人的出身,一个名为“区别对待”,实际上带有明显的排斥和歧视意味的…  相似文献   
4.
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的方法对史学研究的影响,清史研究尤其是清代政治史的研究面临巨大挑战,出现了和其他领域相互对话、渗透和融合的新趋势,由此涌现出许多新的课题。值此之际,在对传统政治史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回应新兴研究领域中提出的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有鉴于此,本刊为推动相关问题的讨论,于本期以"清代政治史研究笔谈"的形式,推出一组前沿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刘小萌 《清史研究》2002,(3):123-124
近日细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邸永君博士所著《清代翰林院制度》 ,颇有一些感慨。中国人文化传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 ,且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说得通俗一点 ,就是“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如用孔子的一句雅言概括 ,则是“学而优则仕”。“仕”即做官 ,成为人生的最高企盼。只有入仕才能报效国家 ,只有入仕才能光宗耀祖、孝敬双亲、封妻荫子。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科举的逐级考试不断向上攀登。科举制度源远流长 ,自唐代已呈现轮廓。唐太宗李世民登宫门见新进士试毕鱼贯出门 ,大喜道 :“天下英雄 ,尽入我彀中矣 !”唐人…  相似文献   
6.
本书早在五十年代后期即由《满族简史》编写组傅乐焕等几十位同志着手编撰,其间几经修改,直至一九七九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几位同志重新审订,最后由王钟翰同志定稿,交由中华书局出版。《简史》是长期集体劳动的成果,也是对多年来满族史研究的一个总结。《简史》是第一部关于满族史的学术专著。依据详近略远的原则,上起先秦的肃慎,下迄建国之初,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满族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清代京师(北京)内城商铺为切入点,就旗民关系的变化作了考察。清朝定鼎北京之初,实行旗民分治两元体制,强迫民人迁出内城,但是却无法阻碍其重新进入。文章第一部分,考察内城商铺的发展。嘉、道以降,以三项制度(编查什家户、铺保制度、户口调查)的实施为标志,表明清政府完全接受民人定居内城的事实。第二部分,以契书为基本史料,从商铺的分工、商铺的转手、商人的构成等方面,就内城商铺与商人群体作了考察。指出京城经商人群的最大特点,是包括旗、民两个部分。旗人经商,并与民人频繁互动,密切了彼此关系,促进了旗民分治制度的瓦解。  相似文献   
8.
清代北京旗人舍地现象研究——根据碑刻进行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萌 《清史研究》2003,14(1):36-47
本文依据碑刻拓片 ,对清代北京旗人将土地施舍给寺庙宫观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主要考察施舍地的来源、施主的身份 ,施舍地的对象、施舍地的影响 ,认为旗人舍地产生了两方面的后果 :促进了寺观大土地的发展 ,又造成旗地的流失。  相似文献   
9.
最近,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李风琪、唐玉民、李葵三先生编著的《青州旗城》,对山东青州满族的历史,进行了穷原竞委的述说,是一部反映满族区域史的上乘之作。有清一代,八旗军队除集中屯戌京师外,大约半数的兵力分别屯驻在全国70余处重要城镇和水陆冲要,其中东北驻防44处,关内各省驻防20处,新疆驻防8处。由此构成清朝控制全国的骨干力量。正是在八旗驻防的基础上,形成了满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因此,研究八旗制度,不能不研究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人口迁徙和区域史,不能不研  相似文献   
10.
《中葡和好贸易条约》是近代以来中葡两国草签的一个重要条约,葡萄牙政府在谈判过程中曾采用各种手段,以期从法律上确认对澳门的占领,清朝谈判官员的昏聩,使葡萄牙人几乎实现了他们在几个世纪里梦寐以求的目的。只是清政府在换约前提出修改条约的主张,才使其努力功亏一篑。本文依据中葡双方的档案史料,对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这次修约交涉中企图侵占澳门的险恶用心和卑劣手法做一概括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