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刘宏芳  明庆忠  鲁芬 《人文地理》2014,29(5):134-141
对landscape旅游景观的判读传统由来已久。文章对landscape同源异形的景观与地景两种译法进行了比较,区分了旅游景观与旅游地景的异同,并将旅游地景分为"成为的"旅游地景、"再造的"旅游地景和"创造的"旅游地景。选用地景主要是考虑对其原意的尊重、强调土地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及重视其传导的地方性信息。研究从有形的空间与无形的文化相交汇的视角来探讨旅游地景与地方的关联机理,认为空间视角下的旅游地景与地方是"依附中的割裂"关系,文化视角下的地方与旅游地景则呈现出"渗透下的不可控"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处理旅游地景与地方关系的理想模式,即由多方均衡参与的基础支持和内外融合的策略来实现神形兼备的目标的全方位一体化融入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结构主义视角来看,地方性建构受到了结构性动力与非结构性动力的影响。其中结构性动力主要源自国家政策、制度安排、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与旅游化浪潮;非结构性动力主要来自社区精英、外来人员、民间组织机构、空间及族群关系的紧密程度。研究以此为基础,对昆明市石林县圭山镇大糯黑彝族村寨地方性建构的各动力要素进行了进一步阐释。研究显示:各级政府政策与资金的积极支持、石林景区及周边的旅游发展为其带来切实收益、社区精英的引领作用、艺术家的审美创作以及较小的空间尺度和紧密的族群联系等对糯黑地方性的维持和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政府“自上而下”的支持力与民众“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力这两股力量的耦合是村寨地方景观与民族文化得以良性传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