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正(上)黎里,南社巨子柳亚子先生故里,我的家乡。位苏州吴江东南,东望上海,南与浙江嘉兴接壤。现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行列,与同区的同里、震泽一起以"江南古镇"身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黎里,古为"梨花村落",清代袁枚一见钟情,挥毫题咏:"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主干市河东西向三里有余,如一条游龙穿镇而过,故黎里又有"黎川"别称。邑人徐达源于嘉庆年间著《黎  相似文献   
2.
正勿忘盛泽先蚕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抛出橄榄枝,盛泽以一如既往的开放姿态,加注一级前缀"中国",立时代潮头,建起了"东方丝绸市场",赢得"华夏第一镇"美誉。1990年秋,我到盛泽中学教书,先蚕祠以少有的空旷进入我的视野。那时不知其名,仿佛还当作社会主义大粮库,但粮库应有的繁忙景象已消退。祠坐北面南,偌大的广场在明净的夕照下显得"野豁豁";前临河,斜对一独拱石桥,石桥巍峨,野树荒草镶嵌桥身,  相似文献   
3.
<正>苏州吴江,东太湖畔的一方水土,费孝通先生名扬四海的"江村"所在,也是费老改革开放时期影响深远的"小城镇、大问题"样本所取。吴江多水。这一脉水,从远古流来,流到吴头越尾,汇聚成了古震泽今太湖,涌动成了古松江今吴江。水多情。因为水,吴江就多了往来的舟,就多了泊舟的桥,也多了留恋的亭和亭桥边流连的诗人。诗浴水,诗人乐水。千年吴江,沿某个方位演绎,也许就是一条灵动传承的"水脉":城脉在史,民脉在丝,  相似文献   
4.
正艺圃寓明心寻寻觅觅,是那条弄堂般的小巷最终让我找到了艺圃。曲曲折折,是那两排仿佛镶嵌在墙壁上的紫藤把我引向了庭院深处。何谓大隐隐于市,何谓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访游艺圃,你会深有感触。不远处,就是阊门,就是七里山塘,即便当年,亦"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一个"圃"字,归结于耕读传家,儒;一个"艺"字,钟情于山水审美,雅。读艺圃,你会处处感受到一个"明"字在晃:明朗的明式风格,清明的明臣情结。  相似文献   
5.
正老木船老船,木制。船头、船梢封闭,但都开一方小洞,上安木盖,可出入。船主体为敞口空舱,一般一小一大,小的紧靠船头,若是渔家,可能船底装活络板,进活水,暂养所捕鱼虾;大舱有时要占得船体大半,且三面外突,可谓大肚能容——大舱本来就是用来装载的嘛!若在空舱上方再架上一个遮棚,而遮棚又多用篾席或牛毛毡覆盖,抹上桐油,就成文学巨匠周氏兄弟笔下的绍兴乌篷船了。这类小船,穿梭于如巷的河网,轻快自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进城或走亲戚,除了步行,  相似文献   
6.
芡实鸡头米     
<正>"软温新剥鸡头肉""盘里明珠芡实香"。仅此典故,芡实就不虚列"水八仙"行列。岁月守望,阳光叮咛,古街小巷,"细剥小庭幽"。事实上,芡实于我有些隔膜,乃至与藕与睡莲有些混淆。如果不是刻意补缺,我不会去同里,不会与塘中生长的芡实亲密接触。乍见,惊愕。汪洋铺张的翠绿如一池春水吹皱。浓翠的大叶片,圆盘状;嫩绿的新叶,马蹄形。叶子田田,微微打褶,如绸缎覆盖水面。绸缎间,此起彼伏,火炬般举放着一束束紫花。芡实很另类,它把花  相似文献   
7.
<正>震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西南水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尚书》)。基因中,震泽就是水,而水关联着桥。地缘吴越分界,震泽广义地诠释为"太湖",为"吴江",似乎顺理成章。史载,震泽因濒临太湖而得名于太湖别称"震泽"。远古洪荒,震泽委实一泽国,"始为洪流,继为泽薮,卒为阡陌"。唐设"震泽馆",宋以镇名之,明"地方三里,居民千家",清乾隆年间繁盛,"货物并聚,居民且二三千,实邑西之蕃屏也"。由此奠定传统意义上的吴江大镇地位。有两点必须说明。一、太湖是中国著名淡水湖之  相似文献   
8.
<正>冬日里吃糕点,是一种享受,还有几分"童年盼过年"的回味。作为美食的轻骑兵,糕点既可立马充饥,又可驾轻就熟,行茶道,上酒席。难怪苏州人要把糕点叫作"点心",送到口中,吃到胃中,而情趣与滋味一直点到心中。糕点大致分两类:麦类的面点与稻类的米点。"麦,芒谷。"一个"芒"字表明"麦"的特点在于有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