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63年,在东阳南寺塔内发掘清理出一件北宋建隆二年(961)的贴金彩绘石雕经函。经函须弥座上所绘之10人乐舞图,与唐代以来佛教的净土思想有关。此类乐舞在北宋中原地区的佛寺中十分盛行,于11世纪中叶之前北传至辽地,并对11世纪末宋、辽墓葬中散乐图的大量出现产生重要之影响。  相似文献   
2.
越文化青铜乐器有铙、甬钟、纽钟、镈钟、句鑃、铎、鼓等,除铙、部分甬钟的年代可拟定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外,其他皆集中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可分属于越建国前、越国两大时期。越建国前的乐器中,南方风格的铙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而在越国时期的乐器中,出现了成组的中原风格的编甬钟、纽钟等,说明越国的上层贵族已华夏化。  相似文献   
3.
说觚     
三代青铜觚一开始是作为饮酒器出现的,大约到二里冈期,觚的功能演变为主要用于祭祀和陪葬的礼器。秦汉以来随着青铜时代的结束而一度沉寂,至宋因金石学的兴盛被世人竞相收藏、研究。几乎同时,它又逐渐成为了陈设品或插花器,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明末清初,又走入了另一个古物吉祥世界。觚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在不断地变化。  相似文献   
4.
俞珊瑛 《中原文物》2012,(3):63-67,113,1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有一批商周青铜器,包括鼎、簋、爵、斝、觚等,来源不一。本文对其中15件礼器作了初步整理与分析,认为它们在器型、纹饰、铭文等方面皆具有较为明确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郦承铨先生是当代富有成就的学者、书画家,对浙江省文博事业贡献卓著。文章就其生平、艺术成就等,作了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浙江出土先秦青铜器作分区研究的基础上,就不同地区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作了考察,发现在不同时期分别运用了浑铸法、分铸法两种成型技术为主的工艺。再结合这些器物的出土情况,明确其相对年代,并对不同期段青铜器的流动情况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1987年,黄岩灵石寺塔发现一批戏剧人物砖雕,其制作年代属五代吴越国时期。本文考证了此批砖雕的戏剧形式,认为是五代时期流行的参军戏,其刻划的人物服饰具有明显的五代风格,体现了由唐到宋过渡时期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1957年,杭州湖墅路出土了两件青铜器,分别为簋与鼎,年代皆在西周中晚期。两件青铜器的特征明确,为我们研究周代吴越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工艺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道光十六年(1836)初,六舟经吴廷康引荐,与程木庵相识于杭州。同年二月,应邀赴新安传拓程氏铜鼓斋藏历代金石器。此后,六舟分别在道光二十年(1840)、二十一年(1841)、二十二至二十四年间(1842~1844)数度赴徽州,为程木庵传拓古器物,数量颇可观,其中就有一件"周伯山豆"。一、"周伯山豆"及定名见于《钟鼎插花图轴》(图1),纸本,纵103、横32厘米。钱镜塘旧藏,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画面为"周伯山豆"拓片,上绘设色菊花、折枝梅花。其下题跋:"周伯山豆,是器藏新安程氏,款字倒制,其文曰‘伯山父作尊豆万年宝用’十字,乃器中之仅见者。道光丁未清明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