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杨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度早年主张革命排满,后走上君主立宪道路,1908年进入清政府任职,民国后拥护袁世凯称帝,1918年转赞孙中山革命,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历程曲折复杂。他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与活动曾引起当时人们的密切注意,在社会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拟对其在清末的言行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
关于翁同和1898年6月15日开缺的原因,时人记载言人人殊,今人著作亦颇分歧。对此确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任何一位重要大臣的进退,除本人请辞、年高体弱不计外,均与最高当权者的赏识信赖与否。同僚拥护推重与否紧密相关。因此,要搞清翁同和何以会在维新变法的关键时刻开缺回籍,也必须从分析他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军机大臣等的关系入手。一翁同和秉性正直,遇事敢言,不畏权贵,品德优良。在封建官场中,这种优良品德可以得到正派人士的崇敬,也必然会引起某些心胸狭窄、阴险毒辣、觊觎权位者的不满和嫉恨。他“好延揽”。“…  相似文献   
3.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后,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和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14日摄政王载沣发布上谕,任命被罢官后定居在河南彰德(今安阳市)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所有该省军队及各路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陆军大臣荫昌和海军巡洋、长江联合舰队统制萨  相似文献   
4.
我在拙著《"神拳"义和团的真面目》的前言中写道:"过去我对义和团从未做过研究,在论著中涉及这个问题时,总是人云亦云,不作他想。"这里所说"人云亦云",表明我过去亦曾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前几年考察了相关的资料和论著后,我的观  相似文献   
5.
近年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中,季云飞先生的《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一文(见《学术月刊》1989年第4期)除了对拙著《袁世凯一生》中的某些说法,如玩弄阴谋权术,不能堂堂正正让清帝退位等等进行了批评外,同时阐述了对袁世凯的  相似文献   
6.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和直隶爆发,标榜"扶清灭洋",烧杀抢掠教堂教民,杀害传教士和其他洋人。为保护使馆安全,各国驻京公使要求调卫队进京。5月31日,经清政府同意,各使馆调进卫队300余人。其后,团民陆续进入京城,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最近出版的《袁世凯家书》及其他第一手史料,对目前一些著述中颇为流行的关于袁世凯早期(1894年以前)史事的失实之处做了订误。考证的问题涉及袁世凯的家庭,袁本人投入庆军及以后、出国赴朝及在朝鲜乃至回国后一些重要活动的情况。本文不仅对推动袁世凯研究有一定意义,对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风也有若干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末的言论结社集会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预备立宪以后,为了约束人民的言论与政治活动,清政府颁布了《结社集会律》和《报律》。人民强烈反对某些规定,清政府和资政院又加以修改。有的官僚往往封杀报纸或解散社团,摧残与维护言论结社集会自由的斗争时有发生。但从实际情况看,《报律》为国人办报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其明显突出的表现,一为注册登记手续极其简单,二为言论相当自由。《结社集会律》打破了严禁结社集会的禁网,只要不是以武力推翻清王朝为目的的革命党和秘密组织,一切公开的政党和团体均取得了合法存在的权利。对人数的限制也被突破。不过,一旦民众的行动超越了执政者的容忍极限,他们就下令禁止。皇族内阁更加专制暴虐,违法剥夺民权,结果引起辛亥革命,葬送了清王朝。  相似文献   
9.
侯宜杰 《炎黄春秋》2012,(11):74-78
拜读了周育民与我商榷的大作《我看"义和团的真面目"》(《炎黄春秋》2012年第9期),尚有一些浅见,谨按周先生大作的顺序,逐一请教。我在拙文的第一部分,列举了几条史料,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实质":如果说烧杀抢掠无辜的教民还打着‘灭洋’的幌子,实际干的是盗匪勾当,那么,烧杀抢掠无辜的平民、回民和官署官员则是赤裸裸的强盗行径了。"周先生对我讲的事实一概不顾,只指出我举出的县令张瑞芬禀报山东长清县团民勒索教民40余家、平民十余家的例子,说:"似乎坐实了山  相似文献   
10.
在今人看来,“诽谤”是个极坏的贬义词。其实,该词除了含有毫无根据地说别人的坏话,败坏别人的名誉,或造谣污蔑,恶意中伤的意思外,还有另外一种含义,这就是议论是非,指责政治过失。因而古代人们对诽谤的理解就因人而异,同时也相应地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态度和处置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