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余秋雨 《世界》2006,(8):12-17
作为一个中国文化学者就产生了一种质疑的责任。我当时朦胧地从理论上感觉到,亨廷顿先生在强调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的时候,好像掩盖了文明和非文明之间的冲突。这个掩盖不仅仅是理论疏忽,因为在实践上,它有可能把别的文明看成是非文明,这很危险。  相似文献   
2.
"文革"对于整个民族来说,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多少妻离子散,多少家破人亡,成为那个时代最血腥的注脚。在本文中,作家余秋雨回忆了余家在十年浩劫中受到的冲击,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心酸与悲情。  相似文献   
3.
风雨天一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不知怎么回事,天一阁对于我,一直有一种奇怪的阻隔。 照理,我是读书人,它是藏书楼,我是宁波人,它在宁波城,早该频频往访的了,然而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始终没有去过天一阁。 是啊,现在大批到宁波作几日游的普通上海市民回来都在大谈天一阁,而我这个经常钻研天一阁藏本重印书籍、对天一阁的变迁历史相当熟悉的人却从未进过阁,实在说不过去。直到1990年8月我再一次到宁波讲课,终于在讲完的那一天支支吾吾地向主人提出了这个要求。主人是文化局副局长裴明海先生,天一阁正属他管辖,在  相似文献   
4.
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门类相比,佛教的第一特殊魅力,在于对世间人生的集中关注、深入剖析,决不转移,永远聚焦于人间的生、老、病、死,探究着摆脱人生苦难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佛教与人生     
我只是一个文化思考者和文化研究者,每次到普陀山,总觉得除了崇敬之心外,还有一点点遗憾。宗教圣地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启悟,有一种心灵的洗涤。普陀山佛事很多,香烛很多,但是谈佛教和人生的讲堂还是少了一点。平常我是很少参加各种研讨会的,但这次我一定要来普陀山,其目的就是一起倡导普陀山文化。我对佛法了解不多,但对人生很有感触。在我的人生过程当中,佛教文化对我帮助很大。我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小山村,刚出生时,兵荒马乱。这时候平心而论,在这块土地上,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建立起码的精神秩序,但为什么一代代人活下来了,这个社会大体能够安定,像我还能够识字求得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这块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 《世界》2006,(7):62-62
当前国际社会所产生的“中国威胁论”的担忧,只是一种被利玛窦神父早就否定过的幻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