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战前浙江新式交通建设出现较快发展,浙赣线是省营铁路的样板,公路建设则成为全国的模范省。交通作为战争的一个基本要素,抗日战争中浙江战场基本上是围绕交通线展开的,期间铁路几乎全毁、公路毁坏达4/5。但抗日战争也促进了浙江交通现代化发展。一是把交通建设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二是把交通现代化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到了空前的高度。但这是浙江人民在反侵略的大背景下,在政府的优先发展策略下,集中全社会力量发展形成的。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正常发展的轨迹,使浙江交通现代化建设延误了约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2.
2010年1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编辑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安徽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十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中的民族主义话语、现代化理论、沦陷区民众生活实态、民众心理、研究方法、实证调查、影像资料、抗战社会史、社会文化史等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本组笔谈均选自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3.
由杭州师范学院人学院主办,上海中山学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范办公室、浙江省历史学会、浙江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江苏孙中山研究会、安徽大学人学院协办的“光复会成立100周年暨第二届民国浙江史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19日至20日在杭州举行,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50余专家学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丁贤勇 《民国档案》2006,5(2):62-66
浙江省档案馆汤寿潜个人全宗中约有20件汤氏奏折(包括底稿),这些史料对研究立宪运动史、辛亥革命史、近代思想史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一些奏折没有著作日期或者编录时日期有误,本文主要采用内证的方法对其中一些不明之处加以辨析。同时,汤寿潜奏议反映了立宪派在晚清最后几年中实现立宪政治的主要理念,是立宪派被迫从政治改良向民主革命开始转变的代表性文件。  相似文献   
5.
铁路交通是近代以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全新条件之一.1930年代浙赣(杭江)铁路的兴筑,使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浙东、浙西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开始改变;浙江中西部地区主要城镇沿钱塘江分布的基本格局出现变化,铁路沿线城镇的区位优势明显提升,并逐步形成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冲破了自然形成的流域交往格局,重新调整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拓展了腹地空间.浙赣铁路促使途经区域现代工业和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传统农副业和商业的发展,改善了浙江中西部地区人们的出行条件,传播了近代文化,使沿线300万人受益.当然,这一切仅仅是一个渐变过程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2011年11月12日至15日,"第二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西子湖畔顺利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近代交通体系的成长,近代交通发展中西方列强、政府、企业及企业家的角色,近代交通与区域近代化、城市化,近代交通与城乡经济社会变迁,近代交通与旅游、文卫事业等问题展开热烈研讨。研讨会反映了当前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为从事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实业计划》与浙江现代交通的构想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业计划》是孙中山绘就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交通现代化是其核心内容,也是孙中山研究中最具争议的内容之一。孙中山这一构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有其不现实的一面,却是国人现代化梦想的开始。孙中山是当时国内少有的从宏观层面对铁路进行总体规划的专家,并具有世界性的知识眼光和前瞻性的发展理念。他对铁路建设是有研究的,对铁路沿线、沿海各地进行过实地考察和前期论证,及不遗余力的宣传鼓动,以点燃国人心中现代化之希望焰火。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几次来到浙江,均对浙江交通提出希望。"建设之大计,当远测于十百年后,始能立国基于永久。"支撑其宏大构想的基础理念,对以后乃至今天均有指导价值。从孙中山提出三大港计划之初至今,历史行将百年。与全国一样,孙中山关于浙江交通现代化的纸上构想一件件成为活生生现实。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与民初社会暨第三届浙江民国史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7月14日至15日在千岛湖畔杭州天清岛度假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编辑部主办,上海中山学社、江苏孙中山研究会、安徽大学、浙江省历史学会等协办。来自上海、江苏、安徽和浙江三省一市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曹必宏研究馆员、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陶水木教授主持大会。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1篇,反映了三省一市第七次携手共同研究辛亥革命的丰硕成果,论文除大会报告以外,分为辛亥革命与民初社会和浙江民国史两个讨论小组。其议题和观点大致集中在如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2008年4月25日,由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和<抗日战争研究>編辑部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3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研讨会,是接续2005年举办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学术研讨会,再次以拓展抗日战争研究视角为主旨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研讨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了抗日战争的研究方法,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总体影响以及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影响等.以下是出席会议的部分学者撰写的笔谈.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降,新式小学的开设激起了乡村社会的涟漪。衢县前河小学是一所县立完全小学,其低廉的学费,拥有新知识的本土师资,女童开始接受教育,识字人数较大增加等,逐步改变着乡村社会的面貌,但在校舍选择、女生入学等方面也与乡土社会相矛盾。在国民政府设计下,其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及假期设置大多按照统一规定,忽视了乡土生活实际。其在国民教育中强化三民主义教育、公民教育与党国教育,在民众教育中贯彻国家意志,宣传对国家的认同,均加速了现代国家形成的进程。抗战爆发后,学校教育成为扩大社会动员的平台,师生们柔性而煽情的抗战救国宣传更是成为战时动员民众的重要方式,乡村小学也成为国家控制地方社会的有效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