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于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的陕西省佳县石摞摞山石城,规模虽比较狭小,但其建设规划、构筑的复杂性、先进性,和防御体系的完备程度,在目前所见龙山文化中期以前陕、蒙、晋相邻的北方地区大量石城聚落中,显得非常突出。该城的兴建,非其遗址区内的劳力所能承担,标志着可组织、动员更大范围的人力和社会资源的社会组织已经形成。其与年代相近的石峁皇城台等石城的出现,表明以河流、水系为分域的地方性中心聚落已悄然诞生,北方早期文明的帷幕徐徐开启。为清河县下塔类形态更进步、规模更宏大的城邑在北方地区出现,以及4000年以前具有都邑性质的石峁古城的诞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2004年夏发现的神禾原战国秦陵园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南郊,处于地势高亢的神禾原西北部,潏河北,再南数十里即为秦岭山脉,此地在秦汉时期属于内史、京兆之杜县.  相似文献   
3.
刘秀红  丁岩 《华夏考古》2022,(1):84-88+115
洛阳附近的11座东汉帝陵形成了邙山和洛南两个陵区,这种布局是沿袭战国秦至西汉时期“旁近祖考”帝陵选址的原则。为保持同一陵区内父子相随的血统世系的有序传承,同辈帝王的继任者陵墓一般须离开前任陵墓所在陵区而另置他处。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所在石鼓山发现铜器,经文物部门现场勘查为一座古代墓葬(M3)。2012年3~4月,这里曾两次出土西周时期铜器,推测也应出土于墓葬(Ml、M2)。M1、M2墓葬形制不明,出土有铜器、玉器等。M3经发掘清理,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下部二层台上放置有兵器、马器等。在二层台上部的东、北、西壁共有壁龛6个,龛内放置大量铜礼器等,其中许多器物上有铭文。葬具位于墓室中部,为两椁一棺。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这3座墓葬的时代应为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5.
丁岩  李会云 《神州》2013,(35):270-270
随着全球经贸的向前推进和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化发展,上海为顺应这个趋势也开展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文章在此背景下探讨其建立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及对中国以后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虫坪塬遗址共采集18例人骨标本,包括7例男性和11例女性。从种系特征看,他们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与古代组比较,该人群与以晋文化为代表的乔村组、曲村组生物学距离较近,与代表北狄的内阳垣和浮山桥北组生物学距离相对疏远,与宁夏的彭堡组关系最远。从疾病和创伤记录看,口腔疾病中的龋齿、牙釉质发育不全、骨关节炎在该人群中发病率偏高,所见创伤为胫骨腓骨下端的截肢以及肋骨的骨折。  相似文献   
7.
丁岩 《神州》2011,(20):151-152
合唱是多声部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受广大群众所喜爱并喜闻乐见的群体性艺术,由于合唱的便捷以及普遍性决定了这门艺术涵盖面及为广泛,他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感染着人们的生活。本文论述了混声四部合唱中色调与协调的概念、要求和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丁岩 《神州》2011,(9):151-152
合唱是多声部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受广大群众所喜爱并喜闻乐见的群体性艺术,由于合唱的便捷以及普遍性决定了这门艺术涵盖面及为广泛,他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感染着人们的生活。本文论述了混声四部合唱中色调与协调的概念、要求和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费家村南两座东汉墓葬M17和M19出土15件陶器表面彩绘成分及保存现状,通过XRF,XRD,FTIR和SEM-EDS等分析仪器进行检测。经分析检测发现:M17出土6件陶器表面使用铅丹作为颜料,部分铅丹已转化为白色碳酸铅(PbCO_3)。M19出土陶器表面分别使用朱砂和铁红颜料,同时确定在部分器物表面使用了髹漆工艺。在M19出土的3件器物口沿处发现二氧化锡层,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文献研究,确定其应为单质锡氧化而来,且使用锡汞齐方法镀锡,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批器物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西汉张安世墓葬M1墓室内的大气环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待发掘封闭墓葬内的大气环境,可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西汉张安世墓园中的M1墓葬是一座未被盗扰的墓室,本研究在墓室开启前,有针对性地监测了墓室内的微气候参数和大气污染物。结果显示,相对于外界大气,密闭的墓室内低温、高湿、缺氧,且酸性气态污染物浓度较低。因此,在考古发掘及后续保存文物时,应针对不同文物材料采取密闭容器、保湿、避光等措施,避免由于环境骤变导致文物的风化损坏。本研究建立的待发掘墓葬大气环境测试体系及基础数据,可为相关考古和文保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