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世纪60年代,在湖州安定书院地段的河床上出土了两件青铜牺尊。其中一件的腹底孔盖板上刻有皇宋州学宝尊铭,系北宋时湖州州学释奠先圣、先师之祭器,也是反映宋代地方祭器制度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22.
中国史前龟文化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史前龟甲器的用途、龟灵崇拜的内涵、龟卜文化三个方面对目前中国龟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龟文化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3.
畲族是中国现存的较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其中各支族自行绘制的祖图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文化遗存之一。本文以丽水联城镇胡椒坑村现存的绘制于清光绪四年(1878)的祖图为例,介绍完整的一套畲族祖图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在祭祀仪式上的使用情况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4.
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分为东西两区,共26墓,其出土玉器分别代表牛河梁猪灵、鸮灵、云灵崇拜的原生玉巫教与黄帝"云纪"、少皞"鸟纪"等众多玉巫教的各支派系的联合体,并未形成统一的、集权的顶级发展阶段的巫教。同时,牛河梁又是东北古夷玉巫教的圣地。  相似文献   
25.
为了表达报本反始之恩,明清时期的淄川宗族积极对支撑祭祀的祭产予以管理。从祭产参与者与管理者模式来看,大多是以一族之中为官人员为核心而运作的,他们起到了沟通宗族成员、地方社会与各级官吏的重要作用。同时,围绕着祭产保护这一行为,宗族内部、同姓与异姓、宗族和地域社会乃至传教士发生了一系列冲突。  相似文献   
26.
本文是此长文的中篇,主要探索黄河上中游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前1600年间的玉器文化。从考古资料可知,约于公元前2300年前,分布于六盘山周围的客省庄文化、常山下层文化、菜园文化、半山文化等与齐家文化的形成关系密切,笔者统称之为"先齐家诸文化"。齐家文化可能形成于公元前2600年前后,但约自公元前2300年以降,迅速发展成地域甚广的强势文化,尤其是在该文化晚期,已分布至陕北高原西侧,北达河套地区。承袭了可能萌芽于庙底沟文化时的"璧琮礼制",先齐家时期已在祭祀坑里将琮与璧上下叠压掩埋,此时玉石琮也有了浅圈形的射口,或是为了固定二器的叠压而设计。齐家文化遗址较多,本文从墓葬、房址、祭祀坑等各方面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7.
原始崇拜体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新 《史学月刊》2006,(8):14-19
原始崇拜体系的形成是人类精神世界形成的标志。在中国原始崇拜体系的形成中,自然崇拜、灵魂崇拜以及祖先崇拜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文明的进展,又演化为天、地、祖先崇拜。这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构建。  相似文献   
28.
郭炳洁 《史学月刊》2002,(12):73-81
崇势利是秦汉之际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风气。它是继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后,新兴统一封建政权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化的产物,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幌子广告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幌子广告的出现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有着最直接的渊源关系。幌子广告的发展则与行商坐贾的分化不无关系。中国古代幌子广告类型众多,但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形象幌子、标志幌和字幌三种基本类型。幌子广告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是中国古代民俗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30.
祭文是祭祀仪式过程中使用的祝祷性文字。明代史籍中保存了大量国家公祭文,按内容可分为常规性祭文与临时性祭文两类。祭文在公祭仪式中被宣读、呈案、焚烧或掩埋,此为祭祀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公祭文文本传递出重要的文化内涵:首先,它以言辞形式传达出祭祀主体之意图,沟通了人神关系;其次,对祭祀主体之身份和统治之正统合法性进行反复强化;再次,表达祈福弥灾,规约官民,震慑鬼类的意图。此外,祭祀文中的各种对象关系展现出时人复杂而微妙的天、神,君、臣、人、鬼观。在祭祀仪式上使用祭文使上述内涵得到彰显,进而增强了群体意识中的“神圣”体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