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篇
  免费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文化遗产调查的内容和应当追问的问题对于遗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对于文化遗产本身的景观分布范围、社会原生背景、使用和改用状况以及对于反映人地关系和遗产压力等方面因素进行的分析,都是对遗产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依据来源,这些调查内容都应被视为对遗址进行管理的基本参数来源,也是对遗址进行规划的基础。我国目前的遗产实践中尚存在遗产调查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遗产调查简单化和离散化,对于遗产调查的细化和整合是亟需解决的方法论问题,特别是对于遗产范围的认定、遗产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遗产本身的背景和现实处境都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调查手段。这些问题成为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较大的障碍,而解决的途径应当是改进遗产调查模式。  相似文献   
92.
汉魏墓葬中出土的壶形器包括钫和锺均象征着汉代的方仙世界,即所谓的东海三山;魏晋时期出现的魂瓶乃是归墟五山的象征。壶作为一种有形的物质象征,仅仅是用以表述汉代庞大的方仙思想体系的代表器物之一。汉魏时期的方仙世界是继承先前萨满教宇宙观而形成的,而壶所具有的方仙象征的形成,则标志着古代中国具有自身特征墓葬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93.
旅游业给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旅游业对维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对社会、当地群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影响,也给当地遗产设施发展与保护带来机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致力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工作,开创有前瞻性的旅游业,承认文化多样性原则,强调旅游业在促进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有效作用。其创意城市网络主推的"善行旅游",严格遵循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原则,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历史建筑、国家公园、博物馆等各类景区定期评估,提升公众关于新旅游产品及旅客稀少遗址的意识,提升参观者体验感受等多种行动,改善人群福利,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4.
孙燕 《东南文化》2012,(2):23-27
遗产诠释是一种旨在揭示文化和自然遗产内涵及价值的行为,其功能包括遗产保护、旅游管理、休闲娱乐、教育、宣传等。对遗产诠释的研究源于美国,自提尔顿以"通过诠释,以致了解;通过了解,以致欣赏;通过欣赏,以致保护"为中心的诠释思想奠定了西方遗产诠释理论研究的基础后,遗产诠释研究随即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发展起来。现在,西方已经形成一系列的诠释理念和经验。介绍和梳理西方有影响的诠释思想,可为中国的遗产诠释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5.
进入"十二五"后,文物保护领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其中,科学和技术成果转化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目前,由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的特殊性和相关领域科技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针对这种状况,国家应建立激励评价体制,促进文博系统内外的合作,保证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  相似文献   
96.
侯春燕 《东南文化》2012,(1):107-110
对比2007年和2010年两次国际博协大会决议可以看出,尊重与保护文化多样性是近年国际博协的主要政策导向。决议从多个方面倡导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在遗产保护中秉持多元文化理念,加强自身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进而促进人类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7.
肇始于法国的遗产保护运动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而遗产价值却一直是个近乎扑朔迷离的话题。与一般商品相比,遗产有何特殊的价值与使用价值,遗产价值如何衡量及其对对现代社会的意义都有待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看,过去之于现在,是古为今用的过程,亦是遗产价值从神圣走向世俗的关键缘由。无论是遗产保护热、遗产研究热,还是遗产旅游热,都在判断、建构、计算与赋予这四个面相上论证着遗产的价值,进而揭示遗产价值表象下人类集团的精神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8.
文物古迹是过去文化的载体,文化既是不同人们共同体在特定时空中适应环境与社会的结晶,也是人类曾经的生存可能性的记录,因此,文化遗产是发展的智慧资源而非包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文物与文化遗产及其价值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拓展和提高的过程,经历了由古玩、文物到全民性的文化遗产自觉的演变。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文化及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开的选择,也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古今中外文化大会面时代人类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前提性要求。  相似文献   
99.
ABSTRACT. The national flag, anthem and emblem are the three symbols through which an independent country proclaims its identity and sovereignty. Although each state has its distinctive flag,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the flags of certain countries, such as in Scandinavia (the cross) and Africa (colours). These symbolise certain propinquity in terms of ideology, culture and history. Similarity is also to be found in the flags of the Arab countries: out of the twenty‐two current members of the Arab League, ten share the same colours on their flags (green, white, black and red), while a certain Islamic symbol (eagle, star) in some flags represents the uniqueness of that country. Of the other twelve countries, most rely on one colour of the four (usually red or green) while nine use Islamic symbols (stars, crescent and sword) on their flags. In spit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is national symbol, the study of the modern Arab flag is almost non‐existen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the Arab flag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similarities in many Arab flags. In particular, it will deal with the pan‐Arab flags of the Hashemites Kingdom of the Hijaz (1916–26), Jordan, Iraq, Palestine, Syria and Egypt.  相似文献   
100.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南洋华侨精英以辛亥革命为资源、以双十国庆为契机,广泛开展救国宣传和社会动员,发表政见和救国主张,在激发侨胞爱国情怀、增强侨众凝聚力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此过程既强化了辛亥记忆,传承了革命精神,也使辛亥遗产成为华侨参与抗战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