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吴慧  肖廷 《人文地理》2017,32(4):155-160
近年来关于用户参与的研究大受欢迎,但鲜有研究从用户参与广度和深度出发,基于社区归属感及服务个人价值独特视角深入探讨用户参与对用户忠诚的影响。本文以在线旅游社区为例,以个人价值理论和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为基础,采用情境问卷法构建了包含用户参与、用户忠诚、社区归属感及服务个人价值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表明:用户参与广度和深度对用户忠诚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安宁生活价值、社会融合价值和社区归属感显著中介于用户参与和忠诚的关系,其中社会融合价值中介作用最强,但社会认同价值没有发挥显著中介作用。本文的新发现在丰富学术界对用户参与相关研究的同时,还对在线旅行企业如何提高用户忠诚有较大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2.
西方国家移民聚居区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国家对移民聚居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芝加哥学派”,随后经历了同化主义、多元主义、异质本地化和跨国主义研究思潮,不仅拥有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而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总体上看,对移民聚居区的研究,区位选择方面经历了中心城区到郊区的演变,空间类型包括族裔飞地、族裔社区和族裔郊区,移民聚居区经济经历了单个案例到不同案例的对比研究,形成机制方面从民族团结理论转向不同作用者和空间生产理论,此外,西方移民聚居区还加强了反作用和空间效应的研究。本文在评述西方移民聚居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移民聚居区研究现状,提出中国相关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3.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西递古村落私人空间转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村落具有双重性质,即具有一般农村社区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旅游社区的特性,这种双重性质使得有限的村落空间成为游客与居民争先占有的场所。本文尝试以空间为观察视角,理解和认识古村落内部私人空间转化现象发生的作用机制,并引入社会交换理论来阐述和解释转化动机这一重要的转化前提。通过对西递案例的研究发现:私人空间转化动机包括微观层面上的经济利益、荣誉感和宏观层面上的集体决定、示范效应、共同价值观,并且(1)私人空间转化为游客空间并不是单向发生的过程;(2)当空间转化结果不如行为主体预期时,转化后的空间有可能重新变为纯粹的私人空间;(3)私人空间转化为景点能够延续的前提就在于空间所有者能够从这种转化中获取相对应的收益。  相似文献   
64.
65.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在社会控制实践中颇有建树的实干家,他在“知行合一”理念的指引下,践行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如果说他在贵阳龙场悟道期间是在做理论积淀,那么他在南赣期间的一系列措施则是他社会控制思想的物化结果。王阳明的社会控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建设与对乡民的行为控制。  相似文献   
66.
潘口水电站与陕南和川东接壤,是古庸国所在地.遗址地处河流边缘地带,长年受河水的冲刷,破坏殆尽,出土遗物甚少,文化内涵主要包含新石器晚期和东周时期遗存.东周时期文化面貌较为复杂,既有楚文化特征又具巴蜀文化风格,同时还包含陕南文化因素,这种多元文化因素,是与周边文化相互影响、碰撞形成的一种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多元文化.因此,我们认为潘口水电站淹没区的小府坪、红花湾、王家套等遗址是东周时期楚灭庸后的一处村落遗址.  相似文献   
67.
韩云霞 《攀登》2009,28(3):131-132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农牧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载体,是解决边远山区农牧民群众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难题的“民心工程”。要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农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68.
为配合修建合徐高速公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1年对濉溪县马桥乡董楼行政村蒋店的古代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宋代墓葬51座,多为单室墓,双室和多室墓仅占少数。墓葬平面形制可分为腰鼓形、船形、蝉形、圆形及"中"字形,出土器物较少,仅见铜镜、瓷碗、铜饰品等。这批墓的大致年代当在北宋晚期。  相似文献   
69.
This paper examines a recent dispute generated by the Queensland State Government proposal to build the Traveston Crossing Dam on the Mary River in southe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It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ways in which interrelated issues of belonging, community identity, and social diversity were negotiated during the anti‐dam campaign. As an unusual alliance of farmers, environmentalists, urban retirees, some Aboriginal people and others, it takes a view of the anti‐Traveston Crossing Dam campaign as a fluid network of people and approaches the notion of community identity as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similarity. Locally specific, the paper describes pertinent aspects of community politic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socioeconomic change, and the mobilisation of heritage. With regard to local senses of belonging, it also discusses the involvement of Aboriginal people during the campaign. More broadly the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n ethnographic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disputes and the politics of alliance in peri‐urban areas of settler‐descendant societies such as Australia.  相似文献   
70.
This paper examines and reflects 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INLT) from its founding at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Annual Conference in Hawaii in 1999 to the post-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workshop in Glasgow five years later. It provides a context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following six papers,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Glasgow workshop. It is suggested that, despite some of the proposals in Hawaii proving over-ambitious, several other projects have emerged and the INLT continues largely to meet the goals and purposes set out in 1999. Although the desire of the INLT to move beyond its Anglo-American and Australasian origins largely remains a challenge to be met, the INLT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a valuable forum for the geography higher education community to identify and reflect 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practices, to engage in debate virtually and face-to-face on issues concerned with learning and teaching, and to bring geograph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 work together on educational pro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