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3篇
  免费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The form of many Canadian cities has dramatically evolved over the past six decades due to urban sprawl. Several patterns can characterize this evolution including unlimited horizontal expansion of the city, leapfrog, and low‐density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at the outskirts, and widespread strip commercial and power centre retail development. Hamilton, Ontario is an example of a Canadian city that has experienced suburbanization and sprawled development for several decades. However, the nature of this sprawled development is unclear and its impact on urban form is not entirely understood. In this article, several hypotheses pertaining to sprawled land development and urban form are postulated and tested. The tests rely on point source data of the developed land parcels in Hamilton during the period 1950–2003. A number of spatial statistics techniques, including kernel estimation and complete spatial randomness (CSR) K‐function tests, are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emerging nature of urban form. We hypothesize that while the city has been sprawling, the ongoing l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s leading urban form into multinucleation. To support this assumption, we further hypothesize the existence of an interdependent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land uses at the emerging nuclei. Accordingly, we examine the strength of co‐clustering among these land use activities over time.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ile the city has been sprawling, several consequent urban nuclei with mixed land use activities have been emerging and become more visible in recent years. This is an indication that the city's form is progressively becoming multinuclear. Furthermore, the estimates for the 1990s indicat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locational patterns of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land development. Co‐clustering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land uses is bi‐directional and occurs at a time lag of three to seven years. These findings affirm the existence of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land use activities at the observed nuclei, which support the emergence of a multinucleation.  相似文献   
122.
本文针对旅游学术界在探讨旅游城市竞争力问题时所存在的一些方法和理论误区,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主要的观点是: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由于在基础理论层面缺乏深入的研究,使得一些应用研究建立在概念混淆和概念不清的基础上,从而导致了相关理论在实践指导上的失效。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相关的基本概念予以系统的辨析。  相似文献   
123.
苏晓智  白娟 《人文地理》2013,28(4):58-63
在当代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更新改造和发展以及相关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都是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示范城市运动是美国大规模城市更新运动的重要阶段,也是轰轰烈烈的"伟大社会"改革中后期重要的战略转移。本文选取该项运动为研究主题,回顾了其发生背景、发展过程,分析了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期为中国在进入改革开放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更好地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4.
学界以社会经济指标(人口普查、问卷调查等)为主导测度城市内部贫困空间,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普查数据周期长、贫困群体社会经济数据可获得性低,如何制定全覆盖、多方位、易获取的测度指标是该项研究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尝试使用遥感影像、在线房租等公众可获取的数据,采用FETEX2.0、WEKA等软件,利用三个指标(土地覆盖指数、复杂度、单位房租)建构基于大数据的贫困指数,测度广州市内城核心区718个居委会的贫困得分。再将测度结果与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度的贫困空间对比分析,探究两种测度方法的区别和适用性。结果显示:①两者的测度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尤其对前5%最贫困的居委会具有较高重合度;②本文建构的大数据贫困指数对城中村、传统工业区等典型贫困空间识别效果更好。本研究使用易获取、更新周期短的数据,有利于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的实时监测,对引导精准分配扶贫资源、有效实施贫困社区更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5.
朱宇  余立  林李月  董洁霞 《人文地理》2012,27(3):1-6,43
本文利用一项福建省流动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定居意愿的差异进行了深入考察。结果表明,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定居意愿虽已发生不同于第一代流动人口的变化,但在整体上仍延续了前者的特点而未发生从循环流动向在城镇定居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定居意愿除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外,还受到流动人口在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导的次级劳动市场高度集中、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低、在城市的生存能力有限等状况的制约。这些结论对制定符合流动人口实际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6.
翟青  甄峰 《人文地理》2012,27(6):50
手机用户、手机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意味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带来了信息革命的第二阶段。移动信息技术开始赋予了空间以新的内涵,其影响下的空间结构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重点梳理西方学者近些年来关于移动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下的城市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变化的最新成果,以期了解最近的学术动态,并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27.
林涛  孙婷婷 《人文地理》2012,27(6):43-49
测算了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长度维数,分枝维数、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关联维数等分形维数。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1)高速公路网已具备分形结构特征,并以上海市为中心区域按自相似性向外延展;但路网密度尚未饱和,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连通性上还有更大发展空间;(2)城镇体系分布表现出自相似性结构,总体上仍呈空间集聚格局;但是基于220个县级城镇单位的随机分布出现了非向心性态势,说明城镇体系与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实现整合,网络需要完善;(3)地级以上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网络的联通度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极限水平。  相似文献   
128.
张汉 《人文地理》2012,27(2):6-11
通过对宁波天一广场治理机制的个案研究发现,中国新城市空间的治理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党建工作的一项地域性工程。在市场化改革与地方间竞争的背景下,地方党政机关极为关注基于行政辖区的地域性身份认同和利益,有意识的与非公有部门的经济精英共同塑造和强化地域性身份认同和利益诉求,并结成新形式的城市治理联盟。中共及其附属的群众组织的地方组织力量,通过地域导向的组织重构,加强了对非公有部门的控制力,填补了市场转型造成的新城市空间治理的真空,也加强了自身在新城市空间中的组织网络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9.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群快速发展时期,而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是城市群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济南市为例,通过构建多指标体系,在测算城市中心性强度值的基础上,利用扩展断裂点模型在GIS软件支持下勾勒济南在区外、区内两个层次的影响腹地范围。研究表明:受不同城市作用力影响,济南在区外城市间的影响腹地范围基本吻合山东省西部行政边界,与当前济南都市圈的范围基本一致;而区内腹地范围明显大于济南行政区划,形成了中心城市的高地效应。结合研究成果,对济南城市发展提出诸如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改善基础设施和加强都市圈建设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0.
基于乡镇单元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应年份的城乡建设用地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尝试分析城镇-农村尺度江苏省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揭示驱动人口流动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规模分布特征是具有较长大值右尾部的正偏分布,总体的集聚趋势增强,城镇和乡村集聚流动人口差距变大;②空间呈现高值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城镇,沿江地区流动人口高密度区域逐渐连绵化;③增长变化呈现长江以北地区城镇的流入人口增加、农村的输出人口减少,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城镇的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的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特征;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乡镇企业繁荣、交通可达和政策导向是影响江苏省流动人口集聚的四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