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8篇
  免费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本文从中国对瑞典认识和记述的历史这一角度,介绍并论述了作者收藏的孤本书籍《瑞典国记略》。文章指出,迄至清朝末年,中国对瑞典的认识经历了如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末到清代康熙中期。通过西洋传教士的介绍,对瑞典开始有初步的了解。第二阶段,从康熙晚期到道光初年。主要是清朝官方和个别出洋商人,通过出使他国偶然接触到的瑞典国民并向所在国探问相关情况;或是与瑞典来华商船的直接接触;或是海外经商听闻的间接传说,对瑞典有了中国人自己的记述。第三阶段,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短暂的若千年期间。西洋传教士开始重新向中国介绍包括瑞典国在内的世界地理知识。第四阶段,从鸦片战争之后到同治四年。在中国人自己撰述的全球地理总志中,对瑞典有了更为丰富和清晰的记述。第五阶段,从同治六年到光绪中期。留下了一批中国人考察游历瑞典的日记,对瑞典的认识变得非常具体明晰,但还很不系统。第六阶段,光绪中期至清王朝结束。《瑞典国记略》就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著述,它是中国对瑞典最早的全面系统的记述。这部书虽然没有在社会上正式刊布,但在中国认识瑞典的历史上,仍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相似文献   
52.
Physiocracy is still sometimes seen as an oddly archaic programm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at one of the Physiocrats’ prime concerns was to take the subject of agriculture ou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fiscal regime that was central to Physiocracy was designed to make every large territorial state self-sufficient and, by doing so, to break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odern great power politics,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and the politics of necessity.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memorandum that Victor Riqueti, marquis de Mirabeau, sent to the Berne Economic Society in 1759, contains an early indication of what, had the Physiocratic programme ever been implemented in full, a world reformed on Physiocratic lines might have looked like.  相似文献   
53.
The provenance of more than 2200-year-old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in the Qin Shihuang Mausoleum is still a mystery, even though some researchers have inferred that the terracotta figures were produced near the mausoleum. The sporomorphs (pollen and spores) extracted from terracotta fragments of a warrior and a horse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soil samples from the Qin Dynasty layer in Pit No. 2 of the Qin Shihuang Mausoleum indicate that the pollen spectrum from the terracotta hors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arrior, but similar to the local soil samples. Herbaceous pollen was dominant in the warrior sample, while arboreal pollen predominates in the horse and soil samples. Palynolog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terracotta horses were produced at a locality near the mausoleum, while the warrior came from a site which was further afield.  相似文献   
54.
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友东 《史学月刊》2007,1(5):79-86
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可以分为整体地理环境和中心地理环境。前者指文明整体能力所及的极限地理范围,后者指文明主体的主要活动区域。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进行比较,将有助于解释希腊和中国文明侧重于陆地或是海洋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55.
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及其政府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新留 《史学月刊》2007,(5):103-110
民国时期是河南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不仅灾害出现的频率高,而且灾害的强度也非常大。为了应对灾害,政府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应对措施。事实证明,没有政府的救灾措施,灾害的影响是不可想象的。一个转型中的政府越来越有力地确立自己在赈灾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56.
赵新平 《史学月刊》2007,3(8):109-113
民初晋北乡村作为历史大变革时期重要的社会单元,其生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还包括劳动生活方式和婚姻生活方式等。且由于晋北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故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57.
樊如森 《史学月刊》2007,2(6):96-104
上海开埠以后,在成为全国最大对外贸易口岸的过程中,把北方变成了它的间接经济腹地,带动了北方经济的外向化。进入20世纪以后,环渤海港口城市的直接辐射作用得到加强,促使该地区的直接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经济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并迫使上海的有效辐射范围从北方逐步向长江流域退缩。直接龙头取代间接龙头,是近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结果。它加速了环渤海经济的崛起,不利于上海经济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58.
朱发建 《史学月刊》2007,2(4):116-121
近代中国史学科学化进程中,因国人对“科学”含义理解上的不同,对史学是否属于“科学”有不同的认识;也因对“科学”含义广、狭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科学史学”观;由此造成史学“科学化”进程中观念分歧与实践路向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9.
计秋枫 《史学月刊》2007,63(12):102-107
活跃在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传奇式人物戴维·J.希尔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而他最为后人记取的是他在国际关系学科领域的开创性成就。他所著的《欧洲外交史》三卷,是欧美学界的第一部国际关系史通史著作,极大地推动了19、20世纪之交欧美国际关系学科的兴起。该著作既清晰描绘了1800多年间欧洲政治的宏观轨迹,又生动展示了欧洲国际关系进程的丰富画面。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对历史主线的精当把握、对历史偶然因素的深刻揭示、对文献资料的广泛挖掘以及清新活泼的写作手法。这些特点使该著作成为国际关系史学的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60.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本土的产物,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悠久的文化土壤之中,渗透着东方智慧的光芒。诚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言,中国是个早熟的儿童,中国的古代神话就是中国这个早熟的儿童,通过神话的方式,对中国历代著名人物的思考与评价。中国古代的神话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尚德、尚功与尚智,着眼于著名人物对时代与民众的贡献,中国的古代神话与中国祭祀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因而中国的古代神话,在世界各民族神话之林中,是独具特色的神话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