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1篇
  免费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The Australian Army, while having a long association with Papua New Guinea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before independence in 1975, is often conceptualized as a small player in the decolonization process, of interest to scholars because of its cost and potential threat to democratic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Army’s education programme and associated policies in the decade before independence to argue that the institution was acutely aware of looming decolonization, and actively sought to create a national Papua New Guinean military by repurposing policies originally designed to serve Australia’s defence needs, in particular through ‘civic’ education. It embarked on this path without directio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Territories. While the results of ‘civic’ education ar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 Australian Army was engaged in the profound shifts occurring around it in Papua New Guinea.  相似文献   
42.
Policy feedback scholarship has focused on how law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affect either organizations (e.g., their resources, priorities,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or incentive structures) or individuals (e.g., their civic skills and resources or their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s toward the state). However, in practic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is not clear‐cut: Organizations interpret policy for individuals, and individuals experience policy through organizations. Thus, scholars have argued for a multi‐level model of feedback effects illuminating how policies operating at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reverberate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In this theory‐building article, we push this insight by examining how public policy influence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role in the civic life of beneficiaries. We identify five roles that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lay. For each role, we draw on existing research to identify policy mechanisms that either enlarge or diminish nonprofits’ capacity to facilitate individual incorporation and engagement. From these examples, we derive cross‐cutting hypotheses concerning how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citizens may need policy to operate differently to enhance their civic influence; whether policy that is “delivered” through nonprofits may dampen citizen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ate; and how the civic boost provided by policy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degree of latitude conferred on recipient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43.
为了客观反映马来西亚华人在语言和认同等领域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基本数据材料的分析,探讨了当今马来西亚吉隆坡、古晋、吧巴和诗巫等地的华人认同情况.在语言方面,华人子弟在小学阶段大致打好华语基础,同时保持华人认同.在日常生活中,华语和华人方言的使用占优势,但在商业和职业范围,马来语和英语的使用率有所增加.经济生活方面,华人发扬了传统的奋斗精神,贡献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治认同方面,华人对马来西亚的认同,远远高于对中国等其它对象的认同.结果显示:华人既保持华人性而又能动地适应国民规范;华人以民族语言维持传统文化的族群社会功能,扮演着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华人形成了本身的"华人文化圈"并进一步孕育着华人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44.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表明政府开始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然而,我国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法国乡村旅游从探索到完善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发展路程,发展规模大,销售网络完善,拥有系统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使法国乡村成为家庭度假和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其在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主要包括:政府、居民和旅游企业统一协调;乡村旅游的模式相对固定;利用政府性的旅游部门进行推销;利用行业认证进行质量控制和宣传;营销模式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45.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表明政府开始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然而,我国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法国乡村旅游从探索到完善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发展路程,发展规模大,销售网络完善,拥有系统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使法国乡村成为家庭度假和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其在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主要包括:政府、居民和旅游企业统一协调;乡村旅游的模式相对固定;利用政府性的旅游部门进行推销;利用行业认证进行质量控制和宣传;营销模式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46.
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突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恢复高考这一决策过程中邓小平起了关键作用。他吸取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教育的教训,号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领导指导思想和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为恢复高考扫清了思想障碍;推动党和政府做出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领导整顿教学秩序,为创造良好的高等教育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7.
杨杰  胡平 《旅游科学》2007,21(1):69-73,76
会展业和旅游业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旅游业有极强的带动作用.本文以2005上海国际汽车展作为案例实证研究,以实地调查的数据为依据探讨参展观众的本地旅游消费结构,详细分析其构成以及国内外地观众与境外观众、不同身份的参展观众的旅游消费结构差异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8.
袁书琪  刘丽 《旅游科学》2007,21(4):8-11
海峡西岸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旅游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有重大意义.当前海峡西岸旅游产业偏重观光游览,旅游投入偏少;偏重自然景观,旅游文化发掘不够;偏重旅行消费,旅游六要素不完备;偏重旅游旺季,时间上经营不平衡;偏重低级竞争,市场无序现象还比较严重.旅游产业布局存在旅游集散地与目的地错位、星散布局缺乏整合、重复布局分散客流、单体布局缺乏联系等问题.海峡西岸旅游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应集中精力抓准重点,延长产业链,设计旅游精品,调整布局构建多级布局体系.  相似文献   
49.
“良妻贤母”曾经是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代名词,有知识、有文化,始终是近代日本妇女的“贤”与“良”的主要标准之一。其时的中国也曾受其影响,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然而,近代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使中国妇女不可能像日本妇女那样,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下去接受教育和知识的熏陶。日本的“良妻贤母”与中国的“贤妻良母”不仅有着不同的内涵,也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50.
杨效忠  严星雨 《人文地理》2022,37(3):1-6+162
近年来,旅游业已然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旅游研究却呈现出固化和乏味的态势。未来旅游研究应科学与哲学齐头并进,与生命哲学的结合,更是旅游研究顺应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文章以生命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梳理为切入点,探索旅游生命观的形成,以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旅游概念与本质为整个研究体系的逻辑起点,分析生命哲学视域下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从矛盾论、价值论的视角逐步探讨未来旅游的研究与实践方向。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发现生命哲学下的旅游本质应是体察风景、体验生活与体悟生命的统合。人与自然共同构建生命共同体,科学旅游发展观应转向“以生命为本”,未来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生命自由和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