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5篇
  免费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如何通过基于ICT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来满足相关利益方的需求。但是,在目前旅游目的地已积累了大量可用数据的情况下,这些有价值的知识却没有被很好的利用。旅游目的地的管理竞争力和组织学习可以应用商务智能的方法得到显著地提高。本文在总结国外文献与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知识型目的地管理平台的一般框架,并基于此框架,引入商务智能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数据仓库的旅游市场决策支持平台,以期能够服务于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的决策制定与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62.
珠江三角洲巨型区域空间组织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数据,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测算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演变过程,提取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演变的城市经济、物质空间和人口空间因子。研究发现:①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经历"单中心"向"双中心"的演变过程,并开始呈现多中心网络化趋势;②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经历缓速演变、加速演变和转型演变三个阶段,效率由低级向中、高级形态变化;③从全球化、区域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分权化等维度来解释珠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和效率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建议从增强城市竞争力、推进空间均衡和加强资源环境协调等角度引导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演变。  相似文献   
963.
孙根年  杨亚丽 《人文地理》2014,29(3):121-12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为测度新消费观下人们的消费结构,本文基于精神消费及广义旅游,提出了2.0版旅游恩格尔系数,依据1990-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和2011年31个省区的截面数据,对经济高速增长期城乡居民精神消费的动态演变及区域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发现其与恩格尔系数呈较强的反相关性,可作为恩格尔系数的替代指标。最后,据1994-2011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需求数据,从广义旅游看狭义旅游,分析了旅游恩格尔系数与国内旅游需求的关系,为科学分析和促进国内旅游发展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4.
杨秀平  翁钢民 《人文地理》2014,29(6):146-153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环境问题日益突显,超载现象日益严重。本文结合管理创新的包容性、引导性和推动性思想,探讨城市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问题,为城市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提供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来源。文章通过对旅游环境超负荷使用的原因分析,提出城市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管理创新的内涵,构建了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管理创新的生成机制,探讨了内外部种子基于"问题探索式"的管理创新,阐述了城市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或承载可持续性的管理创新模式,旨在为旅游环境承载力"超载"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角度,提升城市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调节"承载强度",促成其从"承载潜力"向"承载实力"转化,实现城市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承载。  相似文献   
965.
郑荣娟  白凯  马耀峰 《人文地理》2014,29(3):150-158
手绘认知地图是典型的非结构化的研究方法,以旅游为主题的手绘认知地图能够深入的探索旅游者对目的地人、地方或事物所持有的意象,尤其在跨文化的研究中独具意义.本研究通过客流跟踪的调研方式,获得了我国八个主要入境旅游城市美国团队游客的手绘认知地图。在此资料基础上从空间认知元素和空间认知结构两方面对跨文化旅游者目的地意象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其相对于居民城市意象的共性和个性。最后,发现跨文化旅游者目的地意象认知元素因旅游主题性而超越了城市的一般物质形态,空间认知符号化特征显著,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尺度差异。  相似文献   
966.
Love-suicide (xunqing 殉情) is often hailed as a representative component of the Naxi cultu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representations of love-suicide have transformed from an obscure social taboo to an invaluable Naxi tradition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While Han and Naxi cultural elites aestheticize love-suicide as a cultural symbol of moral sublimity, tourists further transform the discourse into a simultaneously spiritual and erotic experience in which they seek and create their own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The apparent revival is not simply a result of Naxi political resistance to the external regime or a natural return to their “authentic” culture. It rather marks another tide of radical transformation in a multi-agent and highly commercialized global world within which both minority cultures and tourists’ identities are transformed.  相似文献   
967.
梁冰瑜  彭华  翁时秀 《人文地理》2015,30(1):129-134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种以经济为纽带的新型乡村邻里关系正在建立,但国内学界对此缺乏关注。本文以丹霞山旅游区内的瑶塘村和断石村为案例,在确定了人际关系的衡量框架并对其可能的变化作出假设后,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实地调研并检验假设,探讨旅游业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除了一般认识上的负面影响,如交往时间减少、当地村民淳朴性下降等,旅游发展对人际关系还有较大正面作用,如提高了当地的文明程度、减少了村民日常交往中的摩擦、增加了新型的集体活动等。  相似文献   
968.
从当前国内外主要旅游研究期刊中析出关于"认同"研究的文献,通过统计整理,归纳分析出旅游视域下认同研究的视角、内容、方法,反映旅游视域下认同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学术线索。研究发现:旅游文献中关于认同的研究热度与其他学科研究具有一致性;旅游文献中关于认同的研究已形成了以心理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文化认同为核心,沿着政治认同、族群(民族)认同、地方(场所)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五大脉络延伸的研究思路和框架;通过国内外研究的比较,表明国内关于认同的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最后探讨了认同研究在旅游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和国内关于认同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69.
集体记忆植根于人、空间(地方、景观)、时间,是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视角与手段。本文从理论渊源、研究内容、方法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框架。研究立足于集体记忆主体、载体和机制三方面,以空间、地方、景观、仪式、旅游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现象背后的政治性、竞争-协商性以及利益主体,个案研究为主,案例类型较为丰富,方法上定性为主,鲜有定量研究及相关模型构建。相比国外研究热潮与成果,国内研究仍处于萌芽起步与概念引入阶段,未来可拓展集体记忆载体形式的研究,深化集体记忆机制即人地关系层面,加强实证与量化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970.
胥兴安  王立磊  杨懿 《人文地理》2015,30(5):126-133
文章以云南丽江为旅游目的地,通过准实验法检验网络负面口碑对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稀释效应,并探讨这一稀释效应是否受到熟悉度和易感性的调节。结果表明:网络负面口碑对目的地品牌资产存在稀释效应;即使是对目的地高熟悉度的消费者而言,这种稀释效应也是存在的,而且研究还发现熟悉度越高,品牌资产的稀释效应越强;就对目的地网络口碑的易感性而言,网络负面口碑对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稀释效应是相对稳定的;就目的地品牌资产各个维度比较而言,网络负面口碑对品牌忠诚的影响最大,对品牌形象和感知质量的影响次之,对品牌意识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