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篇
  免费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01.
冯时 《考古》2012,(2):76-83,109
《郑子家丧》与《铎氏微》竹书《郑子家丧》是一篇战国时期的《春秋》学佚籍。全篇记述楚、晋邲之战的原因与经过,弘扬了楚庄王的霸业。其文本脱胎于《左传》,应属楚威王傅铎椒所作之《铎氏微》。此书见载于《汉书·艺文志》,久已失传,今复重见,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文中对竹书内容进行考释,并就其文本属于《铎氏微》提出证据。  相似文献   
102.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cartography of the Venetian Empire rests on a state-centred perspective which reduces maps to mere technical tools in the service of maritime expansion and colonial government. In contras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uch an approach cannot sufficiently account for the multiple ethnocartographic transactions between Venetian authoriti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which defined Venetian map-making projects. Taking the seventeenth-century conquest of the Peloponnese as its focus, the paper proposes to rethink the Venetian cartographic archive as constituted through a set of socio-cultur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s involving both colonial surveyors and native inhabitants. By analysing the assemblage of cartographic knowledge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counter between colonisers and colonised, the paper examines topographical surveys as the produc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aped through negotiation, competition and unequal dialogue. Ultimately, the paper aims to show the heuristic value of a dialogic approach to cartography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both the colonial society of the Venetian Peloponnese and the making of knowledge in Venice's overseas empire.  相似文献   
103.
李庚 《人文地理》2012,26(1):102-106
以西安市长安区、渭南市澄城县、宝鸡市岐山县为考察点,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软件对三县土地流转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以查明不同区域土地流转差异情况和造成土地流转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三县区土地流转达成比例相差较大,流转规模、流转方式有很大不同,流转价格更是有较大差别,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强的土地"非粮化"现象,土地流转更接近市场行为。非农收入水平、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各类土地流转中介和管理机构的完善程度、农户的社会保障程度等对土地流转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方式均为正向,并且对流出率的影响超过对流入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吴琦  马俊 《安徽史学》2012,(2):14-24
在明代君臣关系中,君权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并左右着官员进退。明中后期,这种情况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时值万历朝出现大范围缺官,以京官为首的文官群体以此为契机,引发了群体性的致仕乞休现象,不惜以影响政府的正常运作为代价,孤立皇帝,从而扭转了在致仕问题上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并由此引发了官员对于君臣关系、权力分配及仕隐哲学的再思考,影响了主流舆论的变化以及政治力量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转移等。这种主动弃官的现象所折射出的理性精神和反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晚明政治文化的进步因子,并为中国日后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5.
论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选择南非的中国新移民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非中国新移民群体的概况,阐释了中国新移民在南非遭遇的文化冲突以及他们的适应策略。研究发现,中国新移民在基本价值、家庭观念、消费观念等方面与南非人有明显的冲突,新移民群体对"南非文化"持一种"保持距离"的态度。具体体现在居住区域、社会交往和通婚等方面。同时,同质性强的中国新移民身处介于同质与异质之间的社会空间,对南非文化仍有明显的隔阂。  相似文献   
106.
运兆军 《神州》2011,(3X):113-114
初一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掌握其规律教学,更应善于引导,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真学习的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觉学,习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相似文献   
107.
黄汉江 《神州》2011,(3X):48-50
农村中学外语教学在新课程中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认识与应对这些挑战,走出应试教学的阴影,适应课改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有若干问题需要思考与解决。  相似文献   
108.
刘建波 《神州》2011,(3X):138-138,140
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内涵为基点,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进行阐述。并对体育教学体制应如何适应素质教育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9.
程一兵 《神州》2011,(3X):159-159
一个班级的管理需要班级理念做支撑。要加强高中学生的各方面的教育,还应把学习作为教育学生的一条主线,在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对高中学生,一旦脱离了“学习”这条主线,一切教育都是枉然。  相似文献   
110.
When farmers are dispossessed of their lands to make way for a development project it is often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not be enough land to go around. It is unlikely that parcels of fertile land are lying vacant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waiting distribution. It therefore becomes necessary for people who previously derived their livelihoods from the land to move into citie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what happens to a sample of such people and whether they are able to restore their livelihoods. It examines the Three Gorges Dam resettlement in China's Hubei province and discovers that whil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devised an inspired toolbox of benefit-sharing initiatives, the gains accrue to a minority who live in the most amenable loc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area. It concludes that the availability of capital through benefit-sharing initiatives does not guarantee its productive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