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方文化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国外的西方文化史研究具有实用性、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研究内容从单纯的政治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文化、比较文化、心理发展文化以及影视文化等领域,研究视角大体包括概览性研究、分类性研究、阶段性研究、国别性研究、比较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中国的西方文化史研究是随着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的扩张和传播而兴起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关的著述大体可分为综述性、专门性、比较性和理论性四类。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西方文化史研究,许多涉及“西方文化史”本体的问题迄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22.
徘徊中前进时期在党史、国史上都是容易被人忽略的时期。实际上,通过大量的史实可以发现新中国从"文化大革命"结束跨向伟大转折的开端离不开这段时期各方面的准备,理论准备就是其中的必要准备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实现工作重心、对内和对外方针政策的伟大转折,与党在这一时期的理论准备密不可分,对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3.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以来,理论界和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近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内容看,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背景和重大意义、具体措施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24.
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双重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党的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两大体系.辩证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双重主题及其理论体系,有助于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5.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层次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系统总结国外城市社会地理学自60年代以来的发展,作认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应当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城市地域内人地关系一一人类与他们生活的物质、社会环境的关系构成研究城市社会地理的基础。人(个体与群体)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Interacting)的连续过程,就是社会空间统一体:一方面,人创造、调整城市空间,同时他们生活工作的空间又是他们存在的物质、社会基础。邻里、社区可改变、创造和保持定居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这些派生之物也不可避免地影响邻里和社区,而且连续的城市过程产生变化的城市空间,使经济、人口、社会和科技力量在不同水平上相互作用得以延续和发展。本系统介绍了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的发展沿革,然后指明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层次。 相似文献
26.
西方主义与实证主义幻象:近三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近三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文献解读,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演进脉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80年代的理论引进、1990年代的理论消化和21世纪以来内生-外生并存阶段。将当前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两点,即\"西方主义\"和\"实证主义\",并认为其背后的思想根源是\"实用主义\"。通过文献梳理本文认为,实用主义思维是近三十年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成果缺少的主要原因。而要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必须同时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批判性研究,二是基于自身观察的本土概念总结。最后,本文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对推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7.
中外人文地理学论文写作之差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文地理学者而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至关重要。基于新世纪以来的个人学术阅读,认为国内人文地理学论文写作在不断进步,但与欧美人文地理期刊上的论文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思路、理论框架、文献综述、引证、讨论等部分,笔者作了初步的探讨。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我们需要基于自己的方法论,认真交待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阐明理论框架,完善文献综述,认真对待引证,并改进讨论部分的写作。 相似文献
28.
Geographic data collection, manipulation,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options have experienced substantial improvements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largely spurred by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capabilities. While geographers are often credited with identifying and expanding many of the emerging application areas and innova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spatially (and sometimes temporally) referenced data, we are specifically interested in the role of Canadian geographers in the rapidly evolving domain of spatial science. We pose the following provocative question with the intent of not only summarizing the Canadian literature, but also to stimulate an informed discussion: ‘are Canadian geographers developers or users of spatial analytical methods?’ We review the refereed literature from 1980 to 2008 to describe the nature of contributions by Canadian geographers, beginning at about the time of widely accessible computing (1980s). Our summary broadly classifies subdisciplinary contribution areas as being best described as GIS, remote sensing, or spatial statistics, while each contribution area may take the type of algorithm development, advancement and synthesis of theory, or the application of existing methods. We paint a picture of the current contribution landscape and reflect on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while commenting on some potential weakness that with increased resources and focus might become future realms of advancement. 相似文献
29.
民族社区旅游是旅游地理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命题,本论文梳理了国内外民族社区旅游研究成果,从概念内涵、研究脉络、重要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了民族社区生计变迁、发展模式、空间结构、感知与主客关系、原真性、旅游赋权与恢复力等重点内容,评述了国内外研究在对象、时间、领域、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提出了中国民族社区旅游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认为,现有研究多从人地关系的单要素出发,对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要素、模式、演化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今后应从民族社区旅游的“人”、“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三方面的关联性出发,突破片段化、碎片化研究限制,针对中国民族社区旅游的当代形态、发展特征与变化趋势,重点关注民族社区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作用过程与机制、发展效应与优化管理等方面,形成“要素-结构-过程-机理-效应”集成化的研究体系,以指导未来中国民族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0.
研究城市旅游综合体概念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搭建该领域理论平台的基础。按照实证-规范-实证的逻辑思路,通过文献分析和过程还原对城市旅游综合体概念的形成和理论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旅游综合体研究尽管涵盖了地理空间、产业组织、服务经济和要素整合四个视角,但\"空间\"和\"产业\"两个属性才是其概念建构的基础,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以追求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为目标的\"经营城市\"理念则是城市旅游综合体形成的理论源泉。文章认为,城市旅游综合体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地域系统形态,从人地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解是将后续研究引向深入的必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