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62篇 |
免费 | 143篇 |
专业分类
1110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125篇 |
2022年 | 160篇 |
2021年 | 166篇 |
2020年 | 443篇 |
2019年 | 340篇 |
2018年 | 373篇 |
2017年 | 363篇 |
2016年 | 410篇 |
2015年 | 293篇 |
2014年 | 298篇 |
2013年 | 1012篇 |
2012年 | 656篇 |
2011年 | 613篇 |
2010年 | 533篇 |
2009年 | 572篇 |
2008年 | 604篇 |
2007年 | 709篇 |
2006年 | 686篇 |
2005年 | 630篇 |
2004年 | 469篇 |
2003年 | 419篇 |
2002年 | 382篇 |
2001年 | 245篇 |
2000年 | 272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Rachael Rosner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neurosciences》2013,22(3):264-268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nd critiques the historiographical tradi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neurosciences as it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he Neurosciences (ISHN). The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ISHN were practitioner-historians, practitioners of the neurosciences with an interest in the great moments, idea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ir field. The historiographical precedent set by these clinician-historians emphasized those aspects of history most interesting to them. Academic historians br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the neurosciences, particularly an interest in studying the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of both the inherited and the forgotten ideas about the nervous system. Their approach to history has not been well represented in the ISHN, in part because the current historiographical tradition does not address their interests.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method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academic and practitioner-historians and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that other historical societies have faced in trying to bring them together. The article then suggests ideas for symposia that might facilitate an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and a revised historiographical tradition that speaks to the needs of both academic historians and practitioner historians. 相似文献
63.
Marshall Sahlins 《Oceania; a journal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native peoples of Australia, New Guinea, and the Islands of the Pacific》2013,83(3):281-294
Speaking in particular of Oceanic societies, my intention is to reverse the gestalt of Le totemisme aujourd'hui to foreground the role of difference as a fundamental condi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society – difference between as well as within societies. I take the point that difference is not just an historical circumstance but that it is indeed a positive value. Accordingly, differentiation is not so much a natural process as it is a cultural intention. 相似文献
64.
博物馆策展人的素质与能力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特别是专题展览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国际著名博物馆策展人屈志仁先生以"忽必烈的时代"展为例指出:博物馆策展人应同时具备学者、艺术鉴赏家与展览组织者的素质与能力,通晓与展览有关的历史学、艺术史、文化史及文物与博物馆学等学科知识,组织、协调从研究策划... 相似文献
65.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增加学校收入和刺激消费,美国政府和大中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中国掀起了留学美国的新一波热潮,留美学生人数直线上升。受美国政府、学校积极推动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这股美国留学热将持续升温,且呈低龄化趋向,但留学移民难度会有所增加。美国留学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日益扩大,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6.
6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三线建设,虽已过去几十年了,但对它的评价依然存在颇多争议。对三线建设作出分析评价,确非易事,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特殊性。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三线建设二重性这一命题,即它既是旨在应对战争危险的特殊政治行为,又是谋求改善生产力布局的一般经济行为。由于战争没有绝对确实性,只有相对确实性,因此政府的经济行为并不总是取决于经济学原则,还要考虑社会政治的要求。与此同时,评价三线建设得失时,还要面对其经济分析的特殊因素和难以避免的模糊性。总之,三线建设得失相比,得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是国家战略利益所系;失是得的必要代价,从根本上说是外部敌对势力强加给中国人的,也是暂时的,终归会得到补偿。 相似文献
68.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动显著扩大。具有文化消费者和生产者双重身份的士大夫阶层,认识到文化作为谋生资本的作用,自觉地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生产和消费,并引导整个文化消费风尚。商人与普通民众亦步亦趋,雅文化与俗文化交互作用,士大夫的传统义利观正在发生变化,市井之民在社会生活中崭露头角,这种变化是将要萌生新生力量的前兆,经济、文化、政治正在积蓄前所未有的变动,中国进入了第一个较具普遍意义的文化消费时代。 相似文献
69.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横空出世,英国社会中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这一社会状况真实而深刻的反映在众多当时的小说中,盖斯凯特夫人的小说《玛丽·巴顿》就是其中代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发现作者内心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即对工人阶级悲惨遭遇的同情与对以激烈的手段变革社会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动荡的恐惧。本文以雷蒙威廉姆斯的情感结构为理论框架,对《玛丽·巴顿》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出19世纪工业社会的普遍状况与时人的普遍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