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5篇
  免费   180篇
  1024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402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353篇
  2017年   310篇
  2016年   363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1052篇
  2012年   647篇
  2011年   583篇
  2010年   476篇
  2009年   523篇
  2008年   526篇
  2007年   632篇
  2006年   614篇
  2005年   597篇
  2004年   471篇
  2003年   433篇
  2002年   343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佛光寺东大殿实测数据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2004年、清华大学2005—2006年对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手工测绘和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本文借鉴前辈学者对于佛光寺东大殿原始设计尺寸权衡的论述,在今天毫米级精度的测量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东大殿所用营造尺长298毫米,中五间开间1丈7尺,标准柱高同之;斗拱材宽7寸;斗拱下昂斜度等于总举斜度,基本斜度可描述成“平出47分~(?),抬高21分~(?)”,总举为此基本斜度的11倍,稍间、进深各间尺寸因此定为1丈4尺8寸;中平槫到柱头的高度等于总举高。通过上述的分析与结论,本文强调提高古建筑测绘数据全面性和精度的重要意义及深远的科研前景。  相似文献   
72.
中国的早期铜器与青铜器的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公元前16世纪以前的早期铜器已在50多个地点发现500多件,主要分布在四个地区,其年代最早为公元前4500年。早期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公元前4500~前2500年尝试冶炼各种原始铜合金的发生期,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红铜为主的发展期和公元前2000~前1600年以青铜为主的成熟期。中国古代青铜器分别起源于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73.
元明时期新开辟的从湖广经贵州通往云南的"东路"驿道,不仅是维系内地与西南边陲往来的主要交通命脉,并且也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地区政治版图的变化。本文首次提出了"古苗疆走廊"这一概念,初步探讨了这条走廊对贵州省的建省、明清时代"苗疆"地区的"国家化"过程以及民族关系等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古苗疆走廊"的地域及族群文化的特点等进行了初步整理和分析。就今后推进"古苗疆走廊"作为"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申报的可能性问题,也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74.
我国博物馆里有许多珍贵的书画文物,然而这些书画文物由于材质易损,年代久远,在修复过程中,揭裱是一个难题。揭裱过程中,书画与背纸之间的浆糊是导致书画文物揭裱困难的主要障碍。利用淀粉酶可以有效分解浆糊淀粉,提高揭裱效率,但揭裱后残留在文物上的淀粉酶会影响后续的重新装裱,因此开发温度敏感型淀粉酶有助于揭裱后的重新装裱。本研究取样于东北寒地土壤,并通过分离、筛选得到了一株产温敏型淀粉酶菌株,且命名为BWL1025。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了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并且通过DNS法测定目标菌株所产淀粉酶的最适pH及其稳定性、最适酶活温度、最低失活温度和最短失活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在40℃时,酶活达到最高值,为0.839 IU/mL;在60℃时,处理25 min后,酶活基本消失。此外,本研究对该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发现以木糖和酵母粉为最佳碳源和氮源时,酶活最高达到1.63 IU/mL。本研究结果为书画文物的修复提供了新型的温敏型淀粉酶来源。  相似文献   
75.
历史时期疏勒河水系变迁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河流,关于历史时期其水系的演变问题,前辈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予以关注,但在方法与详尽程度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本文在充分发掘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游记、考古材料,并结合自然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就历史时期各阶段疏勒河流域水系分布状况与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讨论,订正了一些广为流传的明显错误,并就其中涉及到的部分古代地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6.
两周,尤其西周时期是两汉时期成熟葬玉制度的肇始,也是中国葬玉制度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多元化的葬玉制度在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为两汉葬玉制度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即从两周出土的葬玉种类及玉器出土位置等情况入手,分析总结这一时期葬玉与葬玉制度情况.  相似文献   
77.
中国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始终紧跟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应对文物保护及其保存和开放展示环境面临着的诸多挑战为导向,聚焦基础研究、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保护制度与规范标准研究、保护技术平台建设等展开多项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着重从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梳理,阐述了我国文物科技工作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的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从闭门研究、各自为战到资源开放、互相合作、凝练共性、共克难关;从随意性到标准化,建立共同话语体系;以问题为导向,支撑作用日益显著;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基本实现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在理论、技术、装备、标准建设等方面取得系统突破的目标。  相似文献   
78.
针对目前学术界在民国侨务政策、侨务工作方面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侨委会,对于海外部仅粗略涉及的现状,依据相关档案及其它文献资料,对国民党海外部的沿革、职能、其侨务工作实绩及与侨务委员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分析和阐述。认为国民政府的侨务委员会与国民党海外党部从党政两个权力系统推展侨务工作,二者分工合作,相辅相成。抗战前,以侨委会为主;抗战爆发后,特别是太平洋战事发生以及日本推行南进政策后,以海外党部为代表的党务系统在侨务工作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诸律的制作年代试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高敏 《史学月刊》2003,(9):32-36
对《二年律令》中《户律》、《赐律》、《秩律》、《置后律》及《收律》等的制作年代进行考证,证明《二年律令》中的诸律并非制作于同一时期,从而为正确运用《二年律令》提供了可供参考之处。  相似文献   
80.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遗址自1984年12月发掘以来,俑坑一直未进行很好的防水加固保护,致使汉兵马俑长期处于饱水状态,甚至浸泡在水中。汉兵马俑受潮后,出现了陶俑涨开、泛碱,彩绘脱落,陶质酥解、粉化等病害。2007年,南京博物院联合宜兴太湖防渗修缮加固工程有限公司对狮子山汉兵马俑俑坑进行了防水加固保护,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实施,俑坑达到了不改变原状和防渗的技术要求,使汉兵马俑免遭水的侵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