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7篇
  免费   45篇
  5062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95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本文从社会发展与区域科学承担的使命关系出发,论述人文地理学创新侧当代供给的使命,称为新人文地理学。在论述发达国家后现代人文地理学使命的基础上,依据\"民本\"性的新人本主义公正思想,首次系统论述主流新人文地理学研究空间公正结构的价值思想、理念与理论指向及其内容;其次,借鉴发达国家建构新人文地理学与社会及其区域学科的融合机理,具体地论证该学科具有对空间建构的最终人本判识学理性及其指向;中国已进入社会公平与空间公正建构的时代,本文争鸣性倡导国内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必须从物质空间结构的景观功能研究转入到以提高人本价值生活质量的社会空间结构、行为空间结构与文化空间尊严结构的建构探讨方面。该方向不但是中国时代要求的使然,也是该学科对当代社会知识供给的宿命,同样也是与区域科学共同构建区域统筹发展与空间全面公正构建的学科融合宿命。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首次提出社会与空间价值统一的\"新区域经营理念\"、\"区域同步发展观\"及其对应\"空间体系价值统一规划\"研究的新朝向。  相似文献   
972.
    
Cattle slaughter and beef consumption are barely mentioned in the literature on Chinese economic, food, or animal history. This is possibly due to the widely held popular and scholarly assumption that beef was avoided and even considered taboo in the daily diet of Chinese people in premodern time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tangible regulation and practice of cattle slaughter in Qing China—the period when the beef taboo was argued to be formally subsumed into Chinese morality. I ask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o what extent did the Qing state ban cattle slaughter? How was the ban enforced in the localities? Did Chinese people slaughter cattle for consumption? Were there lawful beef markets in Qing China proper? How did increasing beef-eating Western sojourners since the mid-19th century impact this sector? Accordingly, I demonstrate that with the leeway provided by the state, the cattle slaughter industry developed in many regions of China proper, especially large cities. In this sector, Chinese Muslim merchants played a dominant role, even though the Han merchants could outnumber them. Their efforts have prepared the state and Chinese merchants to better cope with new circumstances since the mid-19th century. Broadly, this paper sheds light on how different religious, ethnic, and national groups affected the economy and the practice of law in the Qing dynasty.  相似文献   
973.
考古出土的漆器中,除木胎之外,有自铭“革园”的皮革与麻布为胎的漆器,有自称为“布”“绪”“纻”的麻布胎漆器,有自铭“布缯”的麻布和缯帛(一种丝织物)为胎的漆器,以及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漆器。作为夹纻胎漆器其中的一种类型,“木侠纻”漆器与“布胎”漆器在制作工艺上是否不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演变关系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本工作以2011年10月淮北市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耳杯为例,采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测试手段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汉代“木侠纻”漆器的工艺特点。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在器物木胎与外层漆灰之间有着清晰的织物平纹组织结构,织物层的厚度仅占整体厚度的11.4%,远低于同尺寸“布胎”耳杯织物层所占的比例(后者一般在50%以上)。成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髹漆材料为传统的中国大漆,红色漆膜呈色颜料为朱砂,织物材质可能为苎麻纤维,漆灰成分为SiO2、NaAlSi3O8和Ca8H2(PO4)6H2O等常见物质。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比较汉代“木侠纻”漆器工艺与“布胎”漆器,在髹漆材料、呈色颜料以及漆灰中矿物质成分等方面并无区别,仅在织物层的厚度所占胎体尺寸比例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同时,本研究中发现“仅在木胎一侧贴附麻布”的做法与文献记载的“两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工艺并不完全一致。 文章首次采用科技手段从制作材料、髹漆工艺等方面揭示了汉代“木侠纻”制作技术。事实上,从厚木胎斫制到薄木卷制成型,再到以布为胎,胎骨的变化见证了古代漆器水平的进化历程。从考古出土的漆卮、樽可以发现,薄木卷制而成的器型在两端的连接处仅依靠生漆或其他材料,其本身的结构并不牢固。古代漆工们为了防止木胎开裂,在接口处的木胎之上粘贴织物。这种借助于植物纤维的拉力增强木胎牢固性的技术即为“木侠纻”。当然,“木侠纻”工艺是否直接催生了“布胎”漆器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至少从传统手工业技术发展的规律可以进一步窥探两种工艺之间的借鉴或启示。时至今日,这种工艺在今天的家具、屏风制作中依然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974.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沿线分布有众多的城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结合立地条件对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依据城镇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了散点型、串珠型和网络型三种基本的空间分布形态,在分析研究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等要素的时空组合基础上,提出了城镇空间演变的三个基本特征,即空间发展的差异性,中心城镇的游移性和城址变迁的宜居性,这对于指导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5.
朱宇  余立  林李月  董洁霞 《人文地理》2012,27(3):1-6,43
本文利用一项福建省流动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定居意愿的差异进行了深入考察。结果表明,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定居意愿虽已发生不同于第一代流动人口的变化,但在整体上仍延续了前者的特点而未发生从循环流动向在城镇定居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定居意愿除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外,还受到流动人口在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导的次级劳动市场高度集中、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低、在城市的生存能力有限等状况的制约。这些结论对制定符合流动人口实际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76.
王哲 《历史地理研究》2021,41(2):119-138
近代中国邮政空间主要是以民信局、国营邮政、侨批等多种企业实体构成。清朝邮政成立后即开始蚕食小额民间资本支持下的民信局经营空间,而基于对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的数字化工作发现,历经40余年经营,国营邮政基本整合了全国范围内的邮政空间,也基本完成了本领域的“国进民退”。在此过程中,国营邮政审慎模仿民信局的经营方式,使用多种创新经营策略,除了在大中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构建了便捷快速的邮政网络空间,更借助邮政代办的方式以极低的成本将营业网络“下沉”到铁路和公路无法覆盖的农村地区,较好地与传统农村“定期市”网络完成耦合,基本达到了通商处必通邮的效果。国营邮政点和邮路集聚所形成的“邮政聚集区”也成为一种显著的近代化外在空间表征,同时成为界定所谓“核心—边缘”结构的系统可信、定量可验证的空间指标。  相似文献   
977.
冯娟  罗静 《人文地理》2013,28(5):81-86
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以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各类村镇主体的空间行为能力逐步增强,在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理性的空间行为,在农村地区引发出诸多的空间问题。本文以各类村镇主体(农村居民、企业、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地方政府)的空间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博弈理论深入分析各类不良空间行为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公共政策建议,以期改变其博弈规则,从而有效引导和规范各类村镇主体的空间行为,优化村镇空间。  相似文献   
978.
为制定临安水丘氏墓出土的三件唐代越窑青瓷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其病害状态进行分类,结合对同期、同类青瓷标本进行微观形貌观察、瓷釉XRF分析、瓷器表面附着物的XRF及离子色谱分析等,以期对这三件越窑青瓷文物的病害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批出土越窑青瓷在烧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很多生烧的器物,其胎和釉比一般瓷器较为疏松,更易受考古出土环境中可溶盐的侵蚀.存在的裂隙甚至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加剧.在此基础上,定义并且绘制病害图例,对其病害类型进行区分,以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措施,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具科学性、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79.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social change in rural north China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rough the activity of “Zhuo huanggui” (literally,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is a ritual activity in Guyi village, Wu’an county, Hebei province. According to villagers there,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has been celebrated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However, due to political pressures in the 1950s, it was not until the 1980s that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began to be revitalized. Since that time,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has gained rapid popularity and fame in north China.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ritual, this article explores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from the late 19th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By analyzing the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of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this article offer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social change in rural north China.  相似文献   
980.
段杰  李江 《人文地理》2001,16(4):39-42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既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阐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涵,分析和预测了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的若干趋势,并指出在新形势下,城市地理学只有开拓进取,积极创新,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学科的研究理论、内容与方法,才能在知识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