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0篇
  免费   59篇
  5519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343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324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408篇
  2006年   417篇
  2005年   391篇
  2004年   303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One of the most profound changes of the last two decades has been in the form and the fun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Its role as part of the local state has been challenged through the re-scaling and re-configuration of many of its aim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rowth of business sector involvement and the ascendancy of the partnership model in urban development, as part of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and the continuities that stretch across the local government – local governance conceptualization of political relations. I start the paper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main issues in the local governance literature as a precursor to a commentary onImrie and Raco's (1999) recent paper, 'How New is the New Local Governance? Lesson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The wider literature is drawn upon to discuss some of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used to analyse this much-vaunted transformation and three key themes are used to structure the remainder of the paper. I argue that Imrie and Raco caricature the work of other academics in order to make their claims over omissions from the literature. In doing so, they ignore or under-play how state restructuring and the logic of capital has often been the object of analysis, rather that the voluntarist incorporation of business élites into the local governing apparatus. Using empirical examples from three English cities I argue that while, on the one hand, their examples are revealing and serve to sensitize current debates around governance, the state and regu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still a need to interpret these 'local' politics within a broader and more scale-sensitive framework and in more abstract terms. This demands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ance as a concept, and its investigation in an empirical way.  相似文献   
162.
张瑾 《史学月刊》2000,12(3):110-115
民国重庆城市现代化起步于刘湘“军人干政”时期。而川江航运的繁荣,城市精英的觉醒以及刘湘政权的若干举措,为“上海模式”输入重庆提供了重要条件。作为后发外生型条约体系城市,重庆的现代化不仅依靠西方现代性要素的刺激,而且更直接地受到“上海模式”的辐射和拉动。“军人干政”的负面效应致使以“上海模式”为蓝本的重庆城市现代化呈现畸变态势。在“上海模式”的冲击下,在本社会还缺少现代性因素积累的情况下,重庆城市现代化于20年代末期启动。  相似文献   
163.
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战略西移。第一次从 2 0世纪 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 ,经济发展重心从东部逐渐向西部转移 ;第二次是 2 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两次战略西移所面对的国情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 ,但其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却不同 ,因而采用的是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是在完全不同的体制条件下进行的。比较研究两次战略西移的时代背景、内容特点和体制选择 ,对于实施 2 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4.
本文认为唐三彩最主要的职能是充当冥器,但在现实生活中,唐三彩至少在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用来制作宗教用品,二是用来制作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65.
本文对徽派版画中的《古歙山川图》的作者做了比较详尽的考证。  相似文献   
166.
南宋官窑源于越窑,其制品特点、工艺技术、窑炉设备与同期的越窑系窑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67.
“玉器时代”不是一个考古学的概念,90年代以来的反复讨论,使这个问题的缘起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作者认为不应将《越绝书》所载的古代传说,与考古学分期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同等对待。  相似文献   
168.
内容提要:近年,国内许多报刊报道,西汉时一支被称为“第一军团”的罗马军团落脚于中国永昌的“骊”,率领“第一军团”来到中国的是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本文就“第一军团”和“克拉苏长子”两个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骊第一军团克拉苏长子中图法...  相似文献   
169.
我国新疆出土于唐代元和年间的“坎曼尔诗签” ,在70年代初期于北京展出后 ,学术界引起很大震动 ,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同观点的争论。本文围绕“诗签”的真伪问题 ,对主要观点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170.
学术著作翻译的几个问题——以汉译《草原帝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译《草原帝国》为例 ,学术翻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诠释性学术著作的时效性 ;学术著作的思想倾向 ;学术著作翻译应遵循专业的学术规范 ,包括人名、地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 ;学术翻译的语言 ,要在于确切 ,同时也要合乎汉语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