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8篇
  免费   17篇
  14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Various material forms of national identity have become ubiquitous features of the post-9/11 American cultural landscape. This research specifically examines the ‘In God We Trust’ (IGWT) license plate in the state of Indiana as a material expression and territorialized form of national identity. While conceptually anchored in banal nationalism research, explor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adoption or non-adoption of IGWT license plates by Indiana residents is only possible through situating this research through the mediating lens of the culture wars and civil religion. Although the IGWT license plate project legislatively materialized through the localized spatial networks of non-state actors in the context of a new and conservative state–citizen relationship firmly anchored in the culture wars, adoption behavior is also mediated through the much broader influence of civil religion. We conduct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determine license plate spatial distribution by county, but more importantly to explore the sociodemographic dimensions of IGWT license plate adoption and non-adoption. While our results generally mirror the sociodemographic findings of social issue-based electoral geography, the imbrication of banal nationalism, the culture wars, and civil religion as materially expressed by the IGWT license plate yields an ideologically different and broader dynamic when compared to culture wars defined by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12.
    
This article considers what a ‘structure of feeling’ approach can reveal about the gendered dynamics of parenting during the ‘New Labour’ years of the UK government. It explores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contestations about gender roles were evident in policy and in popular cultural discourses and demonstrates how these discourses both contained their own internal tensions and contradicted each other. It then reflects on the strategies that parents engaged in need to make sense of and manage these contestations and makes clear some of the pressures that had come to bear through policy and popular culture on parents' personal lives.  相似文献   
113.
114.
    
Nathan L. Clough 《对极》2012,44(5):1667-1686
Abstract: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anarchist organizing and policing and security tactics at the 2008 Republican National Conven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s between radical activists have become the targets of both social movement strategies for growth and police strategies for social control. As such, the emotions of activists are a site of intense political contestation. I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affective structures to develop an accoun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affect, emotion, and radical politics, and present these structures as both the means and the ends of contemporary anarchist organizing and state strategies for social control.  相似文献   
115.
张瑾  吴忠军 《人文地理》2011,26(3):83-88
桂黔湘边区侗族文化遗产旅游圈的提出是对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思考的结果。桂黔湘边区侗族文化遗产旅游圈是以三省坡为核心,以东西向的交通干线为横轴,以南北向的交通要道为纵轴,以横轴与纵轴的旅游流向关系为基本依托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并形成一个核心、三个圈层、四条轴线的区域网状格局的基本构架。这一旅游圈的构建和打造,是桂黔湘边区各县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发侗族文化旅游产品,传承中国优秀侗族文化遗产,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6.
本文首先明晰演化经济学核心概念在文化研究中的内涵,进而构建了一个基于演化视角的区域文化观念嬗变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分析了江苏区域文化观念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区域文化发展变迁是一个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遗传、变异、竞争、选择、路径依赖等是关键词和主旋律;源于文化的强大遗传作用,文化发展深深的植根于历史传统;文化变异产生的新奇、创新形成文化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文化发展以竞争为重要的外部选择机制;文化发展易于产生\"路径锁定\"。  相似文献   
117.
本文以西递和周庄为例,对历史文化村镇旅游流季节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两地在旅游流季节分布不均匀性、季节分布模式和季节划分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对基尼系数和季节性强度指数的分析表明,两者在描述旅游流的季节性变动特征方面具有可替代性,且前者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后者。另外,旅游地发展阶段也会对旅游流季节性特征有一定影响。论文建议旅游流季节性特征可作为旅游地发展阶段的一项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18.
泉州闽台馆馆藏木质类文物的保护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多年来收藏的大批木质类文物,不少遭虫蛀和霉菌侵袭。为了不让这些滋生虫菌的文物带到新馆,对这些文物进行了保护处理。先采用溴甲烷常压熏蒸方法杀灭木质文物体内和体表的成虫、虫卵和菌丝。再用软毛刷对木雕文物表面灰尘等物进行小心刷除,然后用水或25%酒精或酒精和丙酮混合液仔细擦拭清洁处理。再用Sparpec 08木材防蛀防腐剂进行渗透处理。保护处理结果表明,本方法技术简单、快捷、易于掌握、实用性强,适用于大批量藏品的杀虫灭菌保护。  相似文献   
119.
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空间的投影,是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最为频繁,文化经济最为发达的地理空间,对城市的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本文从文化与经济本质上具有的共生性入手,简单叙述了文化与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必然性,进而归纳了文化经济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软化经济基础,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等几个方面,文章第三部分对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状态进行划分并概括为从三个层次,文章最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空间的投影,是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最为频繁,文化经济最为发达的地理空间,对城市的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本文从文化与经济本质上具有的共生性入手,简单叙述了文化与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必然性,进而归纳了文化经济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软化经济基础,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等几个方面,文章第三部分对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状态进行划分并概括为从三个层次,文章最后通过解析文化经济与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关系,提出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对文化经济的发展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划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0.
岭南文化区域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整体的发展历程来看,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活跃的区域文化之一。岭南文化区域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本世纪末的改革开放20年来,岭南地区成了一块经济发展的热土,使岭南文化一跃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势能文化之一。岭南文化在其孕育、成长、定型和演变过程当中受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构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整合与演变模式。本文从区域系统分析的角度对岭南文化进行初步研究,得出结论:(1)岭南文化是山水型的实用文化;(2)岭南文化是开放性和兼容性极强的区域文化;(3)重实践,讲创新,少说多干是岭南文化的精髓;(4)岭南文化系统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南国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