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河西走廊祁连山区牧户经济行为分析--以肃南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方雷  樊胜岳 《人文地理》2005,20(5):112-117
牧户作为牧区生产与消费等经济行为的微观主体,是畜牧业以及牧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决策单元。因此,牧户经济行为与畜牧业及牧区经济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肃南县典型牧户经济行为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祁连山河西走廊区牧户经济行为的特点,并运用已有的决策机制模型和经济学模型来分析牧户经济行为及牧户生产资投入与产出变化关系。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对政府引导调控牧户经济行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2.
杨国良 《人文地理》2003,18(3):18-22
以分析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为切入点,探讨了居民的休闲行为对娱乐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休闲偏好、目的影响娱乐项目的发展类型。若居民休闲偏好、活动目的与娱乐项目发展类型关系密切,表明休闲产品的供给与市场需求呈匹配相关,有利于行业发展,反之,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其二,休闲频率、态度影响娱乐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休闲频率高,休闲者持积极参与态度的娱乐项目发展较快。第三,居民休闲消费水平影响娱乐业的档次结构配置,但因休闲项目不同应区别对待。第四,休闲活动出行范围与娱乐业空间布局彼此关联,互为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3.
罗会军 《人文地理》2003,18(1):79-82
深圳是房地产法律法规相对健全,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地区。深圳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在国内有一定先行性和代表性。总结深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提出治理对策,对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利用2002年深圳市在售楼盘调查资料,归纳出了深圳商品住宅二级市场不规范行为的28种具体表现,揭示了相关制度不尽合理、开发商(中介商)存在投机心理、购房业主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管理部门监管难度大等原因,最后提出通过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予以规范和治理。  相似文献   
54.
高万辉  卢涛 《人文地理》2007,22(6):21-25
伴随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城市娱乐消费已逐渐成为大多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城市娱乐场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城市社会学和城市地理学等学者的重视。为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社会生活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城市价值,本文立足于人文主义的角度,运用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手段,以人文地理学的社区和场所体系为基础,全面探讨了居民对城市娱乐场所的空间感知。  相似文献   
55.
游彪  周玥 《史学集刊》2020,(1):65-71
陶榖曾先后在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任官,是五代宋初文人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性格偏激急躁,追求名利,行事作风为当时人和后世所诟病。然而,陶榖的形象通过史料和文学作品的加工处理而典型化、脸谱化,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其真实面目。通过对陶榖家庭背景和行为的具体分析,可以对陶榖其人有更加真实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五代宋初所面临的士风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56.
旅游开发给乡村旅游地带来了深刻影响,作为东道主的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情感和行为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文章从个体心理角度,通过对婺源34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内归因对积极应对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对剥夺感的中介效应和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内归因对积极应对行为有正向影响;②相对剥夺感在内归因与积极应对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③自我效能感负向调节了相对剥夺感和积极应对行为的关系,即对于自我效能感高的居民,其相对剥夺感对积极应对行为的负向影响会被削弱。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归因方式、相对剥夺感、应对行为的关系研究,也为乡村旅游地社区治理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57.
During the 1970s, ethologists at the German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ehavioral Physiology in Seewiesen started a series of research projects at several regional kindergartens in search of natural predispositions in human behavior. This so-called “Kindergarten Project” became one of the pillars of research activity at the newly founded Forschungsstelle für Humanethologie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 Ethology) where Irenäus Eibl-Eibesfeldt and a team of researchers set out to explore new fields of research for the discipline of ethology. Taking the research project conducted by biologist Barbara Hold on ranking behavior among kindergarten children as a vantage poi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hift in ethology from animal to human behavior which occurred during the 1960s and 1970s. It analyzes how human ethologists coped with the methodological, conceptual, and ethico-political challenges which arose from crossing the human-animal divide. This article thus sheds light on the hitherto unwritten history of human ethology as it was developed at the MPI since the late 1960s.  相似文献   
58.
向科衡  俞越  洪琴 《人文地理》2022,37(3):39-49
同性恋旅游正在成为一个全新的旅游细分市场,而身份认同作为中国“同志”在旅游过程中的自我认同和身份的确认,在旅游体验的获得上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身份认同与旅游具身体验的响应研究以中国“同志”赴泰旅游为例,通过16位中国“同志”旅游者五天四夜的赴泰旅游日记的撰写,并结合后续通过3位日记撰写受访者和6位赴泰旅游的受访者的深度访谈逐字稿进行访谈,探讨中国“同志”赴泰的身份认同与具身体验响应的内在关联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同志”赴泰旅游体验是实现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具身性实践和反思,也是叙事性内容建构的过程,进而得出身份认同与旅游具身体验内在关联的叙事过程性空间模型。本研究将补足深化和拓宽亚洲“同志”的身份认同与具身体验的研究较少的现状,做了进一步的细分旅行者行为和心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9.
城市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极化与社会融合问题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国内外文献多关注社区尺度上的社会融合特征及其地理环境要素,由此形成了基于居住空间视角的社会融合研究传统。但这一研究视角过于静态和片面,难以在个体移动性不断提高、日常活动空间不断拓展的背景下深刻揭示社会融合的动态过程以及地理环境要素的微观影响机理。本文在对城市社会融合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讨论基于居住空间视角的社会融合研究存在的不足,构建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的城市社会融合研究理论框架。本文提出,从微观层面的个体移动性与时空行为约束的视角,能够基于个体日常活动—移动行为更准确地刻画个体社会交往的动态地理情境,并从居民日常生活的时空约束、公共接触潜力、时空间行为策略等方面来识别地理环境要素影响社会融合的过程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展望城市社会融合研究的可能研究议题与方法论发展方向,有助于推进中国城市社会融合研究的多元化和人本化。  相似文献   
60.
Abstract

The Caribbean archaeological record requires immediate attention and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forces have impacted archaeological sites, destroying or severely damaging them. The precolumbian site of Lavoutte, located in northern Saint Lucia, has been known as a major Late Ceramic Age (a.d. 1000–1500) settlement since the 1960s, but it has been damaged over the past decades by both natural and human processes. Multidisciplinary field and laboratory methodologies were implemented during a rescue project at the site from 2009 to 2010.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collaborative efforts between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first goal wa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on and rescue of endangered archaeological sites. Secondly, we aimed to show that by adopt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ncluding artifact analysis, bioarchaeology,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and geochemistry, severely damaged sites can be of significant informational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