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3篇
  5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and synthesises academic, peer‐reviewed literature to assess the state of knowledge concerning socio‐economic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environmental hazards in New South Wales and Queensland, Australia. It focuses upon empirical research that identifies socio‐econom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vulnerable subpopulations. Using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s, 35 article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These articles are analysed according to their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the methods used, and the factors repor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socio‐economic vulnerability. This body of evidence reveals that (1) the majority of the knowledge about socio‐economic vulnerability in New South Wales and Queensland has only recently emerged; (2) more knowledge has been published about Queensland; and (3) extreme temperature is the most researched environmental hazard. Despite increased research activity over time, the number of factors repeatedly demonstrated to influence socio‐economic vulnerability is small. Age, gender, place of residence, and pre‐existing illness were th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factors, although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upon socio‐economic vulnerability is complex. There is scope to exte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base across a broader range of climate‐related hazards and to better link findings from the domains of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and population health.  相似文献   
82.
张修桂先生是中国历史地貌学的开创者和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现代地貌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多源数据,辅以实地考察,深入解读有关环境变迁的历史文献,为历史地貌学创建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与话语体系。他对长江中下游河床地貌演变的研究,自成一体,兼具中国特色,其成果堪称中国历史地貌学的扛鼎之作。有关海河形成、黄河下游变迁、长江中下游湖泊演变及上海成陆的研究在谭其骧先生的基础上,又提出诸多见解。这些研究贯穿古今,促进并深化了我国历史地貌学的发展,是现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的有机结合的典范,也是历史地理学科经世致用的具体体现。他还参与我国现存最早最精美汉代地图的复原和研究,为古地图的拼复提供了关键论证,确保了对该图最大限度的正确复原。他关于古地图的研究和应用亦为地图内史与外史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83.
Editor’s Note     
Most previous studies have held that the system of Tubo gaoshen (an honorary identity mark) was an imitation of a similar system in the Tang dynasty, referring to the latter’s official costume decorations for its stratified office-holders. These studies have not given due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tle itsel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nge of the Tibetan name and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in both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article tries to offer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ubo gaoshen and several related issues. We find that there are two paths in the evolution of its name: One is from Sug to Yi Ge or Yig, the other is from Yig tsang to Yig tshangs. The former is used to denote a concrete gaoshen and can be added as a prefix while the latter denotes the abstract idea of gaoshen and no attribute can be used before it. When the two are used together, the latter is used before the former, such as in: yig tshangs pa ni zangs kyi yi ge gtong/ (As to the gaoshen [yig tshangs], [he] is awarded a bronze yi ge).  相似文献   
84.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乡村认知转型的基本思潮,其演进脉络经历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从主体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乡村认知的基本框架,并从历史视角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变迁进行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乡村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牺牲型乡村和追赶型乡村两个阶段,直至城乡统筹的概念提出,才有一定的改变。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乡村的农业价值、乡村的腹地价值和乡村的家园价值。基于这样的多元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85.
庞博  方创琳 《人文地理》2015,30(2):7-14
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用于城市发展建设的资金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通过现代化融资借贷手段为城市发展筹集资金的方式给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动力。但是,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和地区性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也使得城市债务的累积和扩大问题愈发严重。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城市负债的影响效应机制和测度预警内容与方法,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对相关内容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和分析总结,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结果表明:国外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而国内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研究视角较局限,缺乏多学科、广领域、立体层次的研究。因此,未来研究应注重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综合分析城市负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路径、累积效应、互动耦合作用等,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对多层次尺度的数据进行更加细化深入和全面的分析,探索城市负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演变规律和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6.
近十五年来真实性在国内外旅游中的研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玲  苏勤 《人文地理》2012,27(3):118-124
旅游界对真实性研究了四十多年,尚无统一的定论。近十五年是国内外真实性研究的大发展时期,更是填补了国内真实性研究的空白。本文主要着眼于近十五年来真实性在国内外的研究,分别从理论研究、真实性与旅游保护开发、真实性与旅游经营管理、真实性与旅游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总结出国内对真实性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得到我国未来对真实性研究的方向和启示。  相似文献   
87.
目前对文物保护的研究主要以试验为主,本研究试图用数值方法分析文物展柜的动力学特性,以解决试验分析方法所导致的缺陷。为此,对固定和浮放两种不同边界条件的文物展柜进行地震作用和简谐激励下的动力响应分析,给出了展柜展台面处的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简称放大系数)上限值。以某博物馆展柜为原型,按1∶1/0.39进行缩尺振动试验,得出两种边界条件下展柜展台面处的放大系数。对试验展柜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与试验对比,验证模型及分析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建立展柜模型的有限元模型,对5种尺寸的展柜进行了动力响应分析,并考虑激励幅值、激励频率等对放大系数的影响。分析结果有助于指导文物的防震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8.
国外网上零售商业空间及其影响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可获得的国外文献,文章回顾了19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地理学科关于网上零售引发的商业空间和其他活动空间的响应以及改变的探讨。目前,国外地理学者主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网上商店的区位问题及其空间扩散过程;(2)网上零售对购物模式的组织和空间的影响;(3)城市交通空间结构对网上零售的响应;(4)网上零售产业渗透对居住空间的影响。相关研究基本涉及了在网上零售产业背景下可能出现的各类地理问题,值得刚开始致力于这一领域的其他国家学者(例如中国)参考和借鉴。此外,文章从研究尺度、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评价了国外已有研究。  相似文献   
89.
随着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新技术和新应用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促使旅游研究范式发生转变。基于社会化媒体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现实,通过对国外社会化媒体和旅游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社会化媒体概念界定、社会化媒体类型划分、社会化媒体对旅游主客体的影响、社会化媒体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综述。研究发现,目前国外关于社会化媒体与旅游的相关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化媒体对旅游业的多方面深刻影响也逐渐被学者认识,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最后,从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角度提出相关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90.
中、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彦威 《人文地理》1999,14(1):6-10
本文从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活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对中、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了对比,并从职住关系的视角解释了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