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钟放 《日本学论坛》2003,55(1):54-59
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背景。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具有明显的日本特色:讲求实用主义,提倡和魂洋才。这都是和日本人的民族心理相关联的。和魂洋才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全球化时代也有妨碍经济文化交流的一面,不应该过分提倡。  相似文献   
62.
梁启超在综合考辨前辈学者整理古籍的基础上,从事古籍整理实践,认为整理古籍是旧学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整理古籍要有大胆的怀疑精神,求真是其终极目的,又归纳了四种校勘方法,提出检验辑佚优劣的四个标准。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3.
2015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位于四川渠县土溪镇洪溪村9组的礼义城遗址展开了全面调查,发现了城门、城墙、水井、池塘、碑刻等遗存,基本理清了礼义城的范围与布局,尤其是在城内发现的多通宋代至明清时期碑刻,为研究宋元战争史以及礼义城的变迁历史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64.
从碑刻看明清以来苏州社会的变迁——兼与徽州社会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以来的苏州家庭经历了一个从大家族聚宗而居到以小家庭为主的变迁模式 ,形成了一个遍布城乡的社区保障网络 ,大众心态呈现出多元信仰及求实变通的趋势。在家庭、社区、大众心态这三个相互作用又制约的三个层面中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其不断变迁的内在动力。徽商输回徽州的商业利润强化了原有的宗族势力 ,社区保障则是通过宗族系统来实现 ,大众心态也呈现出信仰一元、理学独尊的格局。同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 ,却走上了一条与苏州相反的道路  相似文献   
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酝酿过程,体现了江泽民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战略智慧,是科学总结我们党80年奋斗、特别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必然结论,是深刻思考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严峻挑战的思想结晶,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6.
郭宝安  陈占梅 《攀登》2006,25(2):110-112
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贯穿始终,规范了公安机关与人民警察执法的权力,明确规定了执法程序和操作规则,提出了完善的权利救济制度,成为治安管理执法实践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67.
桂林石刻景观是桂林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的佳作。本文以时间地理学里的"生命路径"概念分析了桂林石刻的写作阶段、主题内容及保护历程,认为起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低于元,繁荣于明清时期的桂林石刻,在写作的体例与类型上均反映了桂林自古以来的游览文化的兴盛和桂林城市地位的逐渐提升。面对石刻景观的损毁,从唐代以来,人们就想出了各种措施来保护这种特殊形式的文化,特别是进入到当代时期,现代化的保护方法为桂林石刻景观的可持续利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8.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包括曾经在这块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各民族人民不仅共同开拓和保卫了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也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即抵御外侮、同仇敌忾、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各民族人民自强不息、共同发展的精神。  相似文献   
69.
“七七”事变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同时,加大了思想文化上的侵略力度:战争期流行的“东亚协同体论”,就是为从思想文化上进行殖民扩张而制造的侵略理论。与伪满“建国精神”相比,这一文化渗透方式更加暧昧、更加隐蔽。从思想的内部关联看,可以发现它们具有同质性。  相似文献   
70.
论文从社会学、教育学和行为心理学等多重角度,以契约意识为出发点,研究了海归教师在个人层面上所经历的外国文化适应和本国文化再适应——对比海归教师出国前后、回国前后对契约意识和行为的解读与实践,探索他们如何将契约意识融入到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研究发现,海归教师对国内课堂文化的再适应过程是有选择、有目的地保持在国外形成的理念和习惯的过程,也是积极借鉴异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成果的过程;他们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强化国内学生的契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重塑大学课堂和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