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Cryptorhynchia is a brachiopod genus, until recently known only from the late Bathonian. Two new species C. karuna and C. jhooraensis are here described from the middle Bathonian at Kutch, western India and record the earliest known occurrences of the genus. They constitute ancestor-descendant lineages with the two existing younger species C. pulcherrima and C. rugosa respectively. Evolution in both cases shows ‘parallel’ trends and the descendants are scaled-down versions of their respective progenitors. Statistical analyses reveal that this evolutionary miniaturization involves allometry-induced heterochrony, especially progenesis, and is marked by a rapid speciation event compatible with the punctuational model. Evolution appears to be anagenetic and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unstable nature of environment where onshore innovation produced smaller descendants that adopted r-strategy. Facies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morphology suggest that species of Cryptorhynchia were well adapted to shallow, unstable carbonate shelf. However, they disappeared suddenly at the Bathonian - Callovian boundary which was marked by a global transgression. The possible causal factors of their extinction may be the consequent changes in bathymetry and substrate condition.  相似文献   
22.
Techniques of production were measured for 18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ross 6 regions of Canada between 1961 and 1988. In any given year, production technology, measured by a pair of capital and labour input coefficients, varies markedly over space.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regions in a two-dimensional technology-space appears consistent across industries. With industry-mix effects remove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confirms tha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roduction techniques are significant. Further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spatial variations in techniques of production persist over time.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claims of evolutionary theorists, demonstrating that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gions tend to move along distinct trajectori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a mesuré les techniques de production dans 18 industries manufacturières de 6 régions du Canada au cours de la période 1961-88. La technologie de production, mesurée par deux coefficients des entrées du capital et du travail, diffère considérablement d'une région à l'autre à une année donnée. Les positions relatives des régions par rapport aux deux dimensions espace-technologie se maintiennent dans toutes les industries. Si on écarte les effets de la composition industrielle, l'analyse de variance à plusieurs variables démontre qu'il existe d'importantes différences régionales en techniques de production. L'analyse complémentaire révèle que les variations spatiales des techniques de production persistent à travers le temps. Ces résultats confirment la position des théoriciens évolutionnistes à l'effet que dans les industries manufacturières canadiennes, les régions ont tendance à suivre des trajectoires distinctes de changements technologiques.  相似文献   
23.
试论民俗演化与人地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洪元 《人文地理》1992,7(1):18-23
人地关系起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民俗演化与人地关系发展在历史进程、影响因素、区域差异、发展趋向等方面的一致性,探索协调人地关系的新途径及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24.
许浩 《人文地理》2005,20(2):93-97
现代艺术是目前唯一在国际上占统治地位的艺术现象。本文从地理学角度出发研究现代艺术的发展演变。首先回顾了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重点分析了现代艺术的地域性特征,指出国际现代艺术体系有"中心-边缘"性的分布格局,从流派数量和艺术主题的变化方面总结了其发展演变特点,并且总结了历史上三次重要的艺术扩散过程。其次分析了我国现代艺术发展的时空分布和地理格局,指出我国现代艺术的中心位于东部沿海大城市,具有分布不均、在国际体系中地位不高的特征。最后指出我国城市积极参与国际现代艺术体系、提升文化艺术地位的重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25.
尺度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为了深化对尺度的理解,本文详尽梳理了目前西方研究中的尺度认知,从隐喻、实践和认识论角度对尺度进行了理解和定义;在此基础上,基于二次抽象的视角,探讨了尺度的本质含义及其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尺度本质上是对基本地理维度(如地方、网络和领土)的二次抽象,是一种建构的概念,因此讨论尺度真假并无实质意义;另一方面,尺度的划分不单纯是容器,而是与各种社会-权力关系相交织,并被不断重构和利用,从而形成了各种尺度化实践和尺度政治。因此,对尺度的研究和运用更应关注其解释力和影响力。最后,本文基于这一理解,探讨了中国政治文化背景中的尺度概念和尺度政治课题。  相似文献   
26.
杨洋  马学广  王晨 《人文地理》2015,30(5):91-98
基于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本研究从国家、八大经济区、省、地等四个尺度综合分析了中国1992-2010年土地城镇化水平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1992-2010年间:中国土地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为8.34%,明显高于同时期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土地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十分显著,东部沿海经济区在八大经济区中土地城镇化水平最高且增长速度最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其它省区;土地城镇化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长三角、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等11个城市群地区。  相似文献   
27.
制度变迁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胡军  孙莉 《人文地理》2005,20(1):19-23
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偏离,说明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不能仅局限在物质经济领域,需要我们寻求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变化的新因素一制度因素,把制度作为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一个主要的变量,来对此加以解释。为此,本首先构建了“制度变迁一城市发展变化”的理论框架,然后用该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检验1949-1998年间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动力驱动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而诱致的结果。但不同的制度对城市数量增长、组织体系及空间布局和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力度又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后,由于制度变迁带来的激励作用,中国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快速变化。但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相同发展条件下的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却在拉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影响城市增长及空间结构的演变力量的因素越来越趋于分散化,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激励作用正在弱化。为适应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提供新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28.
乌鲁木齐早期人类活动与城市形态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记载与考古研究成果,分析了乌鲁木齐早期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唐代轮台城的兴废,并探讨了清代以来乌鲁木齐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和原因。认为军政职能是清代城池建筑的主要原因,商业贸易发展是城市形态变异的内动力,现代工业发展是形态突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9.
Since the 1960s the analysis of small-scale surface processes has been the dominant approach in geomorphology, the previous focus on regional-scale landscape evolution having been largely abandoned as a result of the lack of knowledge of processes and process rates at the relevant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It has recently been acknowledged that small-scale, surface process geomorphology alone is unable to provide an understanding of long-term landscape development, both becaus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ectonics, and because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ntingency at the large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involved. But the major advances in geochronological techniques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of landscape evolution that are now revolutioniz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long-standing questions of landscape evolution have been largely developed and applied by researchers from outside the traditional geomorphology community. As a result, two distinct communities of researchers have emerged concerned with different scales of landform analysis, but the progress of geomorphology will be best served by greate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30.
20世纪90年代上海产业布局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着眼于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按照"三、二、一"产业发展新思路,上海的产业布局进行了重大的战略调整,逐步形成了中心城以三产为主、郊区以二产为主的大都市产业布局架构。在各类工业区建设的基础上,上海又突出发展形成了"东南西北"四大产业基地。由此,上海产业布局呈现出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第二产业立足于城市功能重塑、提高工业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的"政策聚焦",确立了空间发展的内环整合战略和"东西南北"发展战略,依托都市工业园区和城郊工业区,大大提高了产业聚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