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作者亲历日本大地震,从日本人在灾难中冷静、克制、守序等表现,探讨日本人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形成的诸多特点。如喜欢樱花刹那之美的无常思想、阴翳之美与老庄思想、对待自然的态度、武士道、日本的古典文化与中国的关系等等,从许多细微之处分析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42.
In this paper we use a small number of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parents with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to examine social mixing and friendship practices in two super-diverse North London boroughs. In these complex geographical contexts, characterized by gentrification processes and old and new migrations, we suggest that primary schools are convergent places where adults and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re likely to meet and interact, and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adults and children, thrown together in and through these sites, negotiate relationships with those who are differently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situated to themselves. Informed by the interview narratives,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focusing on the micro, quotidian ways in which differences in social and/or ethnic background shape those relationships and it explores some instances of the ways in which those differences are routinely encountered, managed and/or avoided. In this way the paper contribut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nuance to current concerns around difference and diversity and the interactions of complex urban populations by ‘adding’ social class to everyday multiculture perspectives and everyday multiculture perspectives to urban middle class debates.  相似文献   
43.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male Polish builders in London construct themselves relationally to English builders as they negotiate their place within the labour hierarchies of the building site and in the London labour market. This is based 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photographs taken by Polish migrants arriving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European Union expansion in May 2004, and now working in building sites across London. These buildings sites are mundane elements of a global city which employ transnational labour, and where differences between Polish and English builders become significant discursive tools of survival in a competitive labour market. The paper illustrates how Polish workers mark themselves as "superior" to English builders through the versatility of their embodied skills, work ethic, artistic qualities, and finesse in their social interactions on the building site. This paper thus provides new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s of work and the complexity of identity politics within the spaces of low-paid manual work in a global city.  相似文献   
44.
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是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北京市2001年和2012年16个区县教育医疗设施供需关系及二者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①教育设施"供不应需",供需差距增大;协调发展等级总体较低且有下降趋势;协调发展水平由"东高西低"向"南高北低"格局演变,空间差异增大。②医疗设施"供不应需",供需差距缩小;供需协调发展等级较低但有上升趋势,空间格局由"中心集聚"向"南高北低"演变,空间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45.
改革开放以来芜湖市城市空间扩展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甲  沈非  黄薇薇  付文凤 《人文地理》2015,30(3):72-78,117
以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 GIS平台,选取城市空间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坐标、扩展弹性系数等指标,运用空间形态分析、叠加分析、等扇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芜湖市城市空间扩展时空特征,结合统计数据探究了扩展驱动力。结果表明:1979-2012年间,芜湖市城市空间扩展速度与强度具有较大波动性;人口增长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关系渐趋合理;城市空间形态由紧凑型向分散型转变;城市空间沿长江及主要交通线非均衡拓展;城市重心东偏北移;经济、人口、交通建设等是芜湖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6.
考虑公交与小汽车方式间的可达性差异,提出了依据公交服务水平调控小汽车可达性的停车分区思路,以期实现对小汽车方式的合理限制,支持城市公交优先发展。首先根据居民出行对不同类型公交站点具有不同可达性需求,将以需求点为圆心、站点时空可接近距离为半径的覆盖范围作为基本分析单元,构建基于微观个体时空约束下的公交站点可达性测度模型。其次借助ArcGIS,以昆明市公交网络数据为基础,对站点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所得结果与城市用地开发整体特征相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最后以公交可达性水平为主要依据划分停车供给分区,从而对不同分区停车泊位供给的科学配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7.
广州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广州36个中产阶层聚居区881个中产阶层工作日与休息日活动日志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时间地理学相关方法,探讨中产阶层日常活动的时间分配、空间分布和移动性特征。研究发现中产阶层工作日活动节奏清晰,休息日活动破碎化,工作日工作和休闲时间居多,休息日休闲和社交时间为主,不同属性的中产阶层工作日与休息日时间分配存在差异;此外,中产阶层"近家型"非工作空间特征明显,工作日与休息日活动空间分布集聚度最高的是核心商业区;以私家车和步行为主要的日常出行方式,"少次、多目的"的出行结构突出,日常活动空间移动能力较强。上述中产阶层的时空间特征与中低收入者存在明显不同。研究有助于揭示中产阶层的日常生活规律,为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活力和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李影影  黄琪  曹卫东 《人文地理》2017,32(3):124-130
以2003、2013 年泛长三角地区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案例地,基于熵值法测度城市效益及规模的综合发展水平,并测算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揭示城市效益与规模协调发展特征,结果表明:城市规模整体扩大的同时,城市效益也整体提升;城市效益与规模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提高,由失调衰退型向协调发展型过渡:协调发展型城市分布格局由2003 年的"箭头形"向2013 年的"N形"转变,失调衰退型城市个数由19 个减至12 个。最后,运用象限图分类识别法分析城市效益与规模的协调发展关系,发现:城市效益发展超前于规模的城市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皖东、苏中及苏东沿海地区,城市规模发展超前于效益的城市主要集中于皖北、皖西以及苏北地区,并对不同发展类型的城市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9.
利玛窦与庞迪我之间的矛盾曾被认为是当时意大利与西班牙间民族矛盾的体现。民族矛盾固然是影响利、庞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更潜在的原因应是二人在思想观念上的本质差异:利玛窦不是一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之所以不见容于庞迪我,主要是因为他那种具有浓烈人文主义背景的工作方式与庞氏的传统中世纪传教模式格格不入;与人们的假设相反,利氏至死都未曾原谅过庞氏,而在利氏生前,庞氏对其不满也蓄积已久。  相似文献   
50.
饭店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卫  雷鹏  张琼 《旅游科学》2012,26(1):72-81
本研究以粤港澳中高星级饭店管理人员和国内外饭店研究者为调研对象,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饭店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分属6个维度的21项指标构成,其6个维度被命名为:碳减排措施指标、低碳管理指标、低碳引导指标、碳排放指标、碳汇指标和碳源构成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碳减排措施指标、低碳管理指标及碳排放指标是评价饭店低碳化水平的重要因素;而样本分组比较则指出,饭店管理人员与研究者、港澳与内地饭店管理人员在对某些评价指标的认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