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 《人文地理》2011,26(3):29-34
现代性的线性时间维度向后现代的空间转向,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表征。城市广场,作为当代城市生活转向空间存在的"第二自然"。它开始成为一种超越空间二元对立模式划分的"异位空间",并具有了特定的空间文化意味与空间政治学色彩。即城市广场的空间狂欢、类民主化的自由集市和秩序失序后的再秩序化是其显著的特征。这些都使得城市广场成为一个具有后现代意味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2.
过滤理论的起源、概念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滤是住房的生命周期与家庭的生命周期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包括两大支流:以建立经济理论和模型为代表的关注住房的过滤研究、有关居民迁居的强调家庭的过滤研究。过滤理论的地理学视角可以追溯到霍伊特(Hoyt)的扇形模型,提供了关于居民迁居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之关系的解释。过滤理论意义主要有: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合适住房、解释城市微观和宏观空间变化、分析和解释与住房市场有关的社会问题。过滤理论是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3.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西递古村落私人空间转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村落具有双重性质,即具有一般农村社区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旅游社区的特性,这种双重性质使得有限的村落空间成为游客与居民争先占有的场所。本文尝试以空间为观察视角,理解和认识古村落内部私人空间转化现象发生的作用机制,并引入社会交换理论来阐述和解释转化动机这一重要的转化前提。通过对西递案例的研究发现:私人空间转化动机包括微观层面上的经济利益、荣誉感和宏观层面上的集体决定、示范效应、共同价值观,并且(1)私人空间转化为游客空间并不是单向发生的过程;(2)当空间转化结果不如行为主体预期时,转化后的空间有可能重新变为纯粹的私人空间;(3)私人空间转化为景点能够延续的前提就在于空间所有者能够从这种转化中获取相对应的收益。  相似文献   
104.
以国际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国际物流企业在中国的进入路径与空间网络构筑规律。首先,划分了国际物流企业进入中国的发展阶段,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进入扩张模式,探讨了国际物流企业进入与中国物流政策与市场门槛的关系;然后,重点考察了国际物流企业的中国网络结构,包括网络单元类型分异与功能分异,深入分析了其区位选择,重点包括企业总部和网络单元的区位选择法则与空间规律。最后,以敦豪速递为案例,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网络拓展过程与区位选择的规律。本文有助于进一步考察外资在中国的网络建设与市场拓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5.
运用第二次经济普查单位地理编码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就业密度变化特征,并对就业中心功能进行了分析。北京市就业中心整体上仍呈现单中心格局特征,多中心格局虽有显现但并不明显。本文共识别出中关村片区、金融街片区和CDB片区等三个就业中心片区和上地、首都机场、曙光街道等十二个就业次中心。依据专业行业就业人口数量指标、区位熵指标,就业人口占同行业比例指标,将北京市就业中心分为7种类型,即大型企业集聚型就业中心、临空经济集聚型就业中心、制造业集聚型就业中心、批发零售集聚型就业中心、商务商业集聚型就业中心、金融集聚型就业中心、科研教育集聚型就业中心。传统就业中心因集聚效益、集群效应和锁定效应使范围进一步扩大,密度显著提高,中心功能也日益复杂,细分行业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106.
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了大量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但大多区位偏远、交通不便,远离城市就业中心,导致低收入人群的通勤成本上升,进而对其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本研究以昆明市为样本城市,选取廉租房、公租房和经适房3类保障性住区,利用通勤距离、通勤时间、通勤方式、工作地点等指标,从居住-就业空间匹配角度,揭示保障性住区居民就业空间特征;并通过建立包含空间虚拟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揭示了保障性住区居民就业空间特征对其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均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7-2013年长江经济带各省份数据,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均衡和极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系统GMM估计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存在空间非均衡和空间极化特征;铁路密度和公路密度的空间非均衡程度依次递减,区域间差距是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公路密度空间极化程度不断增加,且高于铁路密度的极化程度;财政支出、国际贸易、人力资源和新经济地理四大因素对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均衡和极化具有影响,但影响效果不同。本文拓展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研究,为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及互联互通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8.
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河流域的各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人均GDP为测度指标,综合运用不同时空动态分析方法,在Open Geoda和Pysal2.7软件支持下,对1990-2013年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整体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先扩大后减小的趋势,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显著对整体差异贡献最大,中部、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相对稳定;流域经济空间异质性明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区域经济格局两极化明显且东部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流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内,冷点区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青海等部分州市;通过分析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类型时空演变特征,反映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趋势,初始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区域背景亦具有一定作用,区域经济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基本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9.
大都市边缘地区是大都市经济增长与空间拓展的主要地域,也是分权化治理最为复杂的区域。大都市边缘地区往往针对不同主体采取不同模式的分权化来调整其空间治理结构以适应发展需求。本文构建从分权化治理到城镇化空间的逻辑框架,从大都市边缘地区"差异分权"的空间治理格局入手,落脚在"多元碎化"的城镇化空间模式上,进而对从空间治理的"差异分权"到城镇化空间模式的"多元碎化"间的制度逻辑进行了解析,认为差异分权格局是当前大都市区边缘地区城镇化空间模式多元碎化的直接诱因,因此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从治理结构上予以破解。  相似文献   
110.
Urban growth drivers in a Europe of sticky people and implicit boundari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 investigate urban GDP per capita growth across the EU12 usingdata for functionally defined cities—rather than administrativeregions. We test hypotheses on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EUintegr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urban government and explorespatial dependence and mechanisms of spatial interaction. Resultsare acceptable on standard econometric tests without measuresof spatial interaction but there is spatial dependence. If variablesreflecting spatial adjustment are included, they are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 and eliminate spatial dependence. Not only do theresults now provide consistent estimates of parameters, butthey also support relevant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show nationalborders are still significant barriers to economic adjustment.People in Europe are sticky so it is unreasonable to assumespatial disparities will disappear. Our findings also implythat cities in Europe form national rather than a single continental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