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2篇
  免费   26篇
  11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杨勃  王茂军  王成 《人文地理》2019,34(5):26-35
借助可视化软件,从梳理研究热点及识别研究主题两方面,厘清世界城市网络的研究脉络与核心,探索未来研究动向。研究发现:①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国际合作广泛,研究热点响应迅速,经历“世界城市”与“世界体系”分化阶段,网络结构聚焦阶段,城市网络的空间、地位、经济等多元阶段变迁;②研究由城市网络链接结构、全球中心城市、城市网络节点地位及城市网络经济学四大主题构成;③以往研究缺乏对网络结构绩效的研究,对非世界城市的关注不够,城市地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仍处于描述阶段;④对世界城市网络结构的内涵、非世界城市研究、整体网络与个体网络关系、经济学方向进行展望,使世界城市网络的未来研究更加全面丰富。  相似文献   
32.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prepared to present at the 2018 joint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CAG) and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GU) regional conference, is to suggest three strategies, framed as proposals, that geography and geography education can deploy to “save the world.” The first proposal is to expand explicit instruction in spatial thinking to close gender‐based achievement gaps. The second proposal is to apply research from the learning sciences to develop persuasive geography curricula and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The third proposal focuses on ways social media and geospatial technologies can be employed in civic education, an idea termed “spatial citizenship.” The paper suggests a re‐envisioning of geography education with an enhanced focus on teaching for, in, and about a world that fully appreciates difference and acts on that appreciation.  相似文献   
33.
Quiet urban areas are places with low noise levels that can help people to support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ness. This paper has two objectives: to identify quiet urban areas in Montreal and to check for the presence of environmental inequities in access to such areas for vulnerable groups (children, older people, low‐income individuals, and visible minorities). Using a GIS‐based methodology, 2,282 quiet urban areas were identified in Montreal. The results of a mixed effects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are no major inequities in access to quiet urban areas for the population groups studied. The analysis did, however, revealed substantial spatial disparities in term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quiet urban areas across the boroughs and municipalities examined.  相似文献   
34.
魏晋南北朝玉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玉佩自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其性质和组构样式的判断皆不甚明了。近年南京仙鹤观东晋玉佩的完整发现,为研究其结构与性质提供了详实的研究资料。本文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各地玉佩的发现情况及历史文献资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玉佩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并试对玉佩构件进行了初步的复原研究。  相似文献   
35.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homemaking processes of mature age gay men living in a provincial Australian town. All too often the experience of older gay men living in non-metropolitan centres has slipp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The article draws on interview data collected in Townsville (Queensland, Australia) from ten men over 40 years of age who self-identified as gay. These men were asked to explain why they live in Townsvill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home, and if they understand Townsville as home. We investigate the spatialised understandings of home articulated by these gay men, focusing on two mutually constituted geographical scales: Townsville-as-home and house-as-home, including the material objects within domestic space. For older gay men to call a provincial town home is an ongoing, complex process of reconciling multiple and contradictory subjectivities across different geographical scales. How older gay men constitute Townsville-as-home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about both non-heterosexual life in provincial centres and how to conceptualise home—as a paradoxical space, contested site, and as multiscalar.  相似文献   
36.
曾国军  李忠奇  陈铮  周尚意 《人文地理》2022,37(4):22-31+45
流动性的增强不但意味着人口、信息、资金流动强度增加,也意味着流动范围的扩大。在此背景下,以稳定的人口构成为基础的传统地域饮食文化区的边界也开始发生变化。同时,流动性也使多元地方饮食文化在空间扩散的基础上展开了互动与交融。本研究将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中国全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海量餐饮服务设施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目前的流行菜系空间扩散格局并描述其特征,并从流动性视角阐释其形成与扩散的文化地理逻辑。研究发现,中国现流行的菜系主要包括川菜、湘菜、粤菜、东北菜、徽菜、云贵菜、西北菜、鲁菜;中国流行菜系的空间扩散格局具有差异明显、多中心发展的特点。其中,川菜、湘菜、粤菜数量多分布广;鲁菜、徽菜分布集中,扩散较少;东北菜、云贵菜、西北菜数量较少但分布范围广。这种流行菜系空间扩散格局背后的文化地理逻辑与流动性密不可分,人口、资金等的流动促使地方饮食文化在空间内扩散,同时也带来了地方饮食文化间的交融互构。  相似文献   
37.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中国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断裂点法,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而且客观存在着三大城市流动人口圈:①京津连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三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性别比高、来自圈外的流动人口比重大、以亲缘、地缘为纽带聚居等特点。②沪宁杭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二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比重高、暂住时间差距大等特点。③广深厦流动人口圈。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女性流动人口比重高、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比重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8.
王云龙 《人文地理》2005,20(4):26-29,14
文章分析了会展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资源,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几个大城市的发展特征分析,会展经济的空间运动形式主要源于离散力和吸引力,会展经济的空间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会展场馆的空间聚集与扩散,饭店、公司、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等会展经济的生产要素依此聚散。空间运动的路径是由大城市市区到市区外围地带,结果形成从中心到城市外围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39.
论中国古代治边思想的特点、演变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代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和延续至清代,其内涵是动态变化的,经历了从肤浅到成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治边思想又有其特色。古代治达思想总体上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统治对开疆拓土多持相对保守的态度,认为理想的边疆治理是“守在四夷”;从“华夷有别”的治边观出发,在边疆地区施行相对宽松的羁縻统治,同时重视在边疆传播封建化的教化作用。章还以封建统治对边疆民族的治策和对边疆的经济开发为例,阐述了古代治达思想对边疆治策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40.
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地方政府着力于塑造城市形象以吸引外部资源,这种效率导向的建设行为扩大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差异,并使得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的空间感知产生差异。本文以语义差别法(SemanticDifferential)为分析工具,通过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部城镇的实证调查,比较分析了外地游客相对于本地居民对城镇感知的评价特征。分析发现,研究对象的空间感知总体呈现平庸化的格局,但是外地游客对城镇生态环境品质、城乡空间差别方面的空间感知评价均优于本地居民,且这种评价与实地场景照片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研究最后提出,对旅游城镇而言,地方政府往往重点建设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域,易忽视对本地居民日常生活场所的建设投资,从而导致了两类社会群体对空间感知的语境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