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篇
  免费   31篇
  1286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吴焕新 《攀登》2006,25(6):92-96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运用“人口机会窗口”理论和区域人口转变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式理论及方法,分析探讨了我国区域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现代发展历程和特征;从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方面,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应遵循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应全面深刻认识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特征,加强循环经济“三大体系”建设,以全面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2.
本文以"核心—边缘"理论为基础,着眼于实证区域的特征,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剥夺"问题。指出县域经济"空间剥夺"具有空间性、持续性和综合性特征。将其作用机理概括为三个方面: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极化"效应,制度因素的作用和核心城市产业的空间侵占。指出空间距离,核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规模对"空间剥夺"的强度和作用机理产生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吉林省中部地区存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域。其形成与"空间剥夺"有直接关系。本文还探讨了"空间剥夺"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提出培育与区域特征相协调的主导产业,遏制发展要素的"逃逸,"并适时调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完善与县域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99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朱德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使农民家庭富裕、农村经济繁荣和山区改变落后面貌这三个发展农村经济的主题和难题,提出了比较成熟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是我们党领导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今天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4.
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国内区域市场为主要贸易范围的中原地区,在进入近代以后,借助于传统水路和现代铁路,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实施对接,从而逐步发展起了以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近代外向型经济。它不仅改变了中原经济发展的面貌,而且在中、西部地区近代经济的外向化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循环经济思想与我国饭店能耗管理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谢朝武 《旅游科学》2005,19(2):54-58
循环经济思想与饭店的能耗管理具有战略相融性。文章探讨了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饭店能耗管理的战略指导价值,分析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饭店能耗管理范式以及运作原则。文章认为,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下的饭店能耗管理范式将在成长动力、竞争方式、污染治理方式和经营形态等四个方面发生改变。文章在指出传统饭店能耗管理方式的种种与循环经济思想背离的现象之后提出,饭店在能耗管理中贯彻循环经济思想应该注重从技术、管理和二者综合的方向上进行。  相似文献   
996.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生态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珍 《史学集刊》2005,4(1):40-45
清代至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农牧交界带农耕和游牧民族因生存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此消彼涨的纷争和一些不适当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弱化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人居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加重。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乃至武装冲突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997.
薛建玲 《攀登》2005,24(6):118-121
发展农牧区义务教育是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海省农牧区自然环境恶劣,农牧民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加之《义务教育法》执行力度不够,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使得青海省农牧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与国家义务教育的目标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规范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实现教育资金的逐年增长,并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力促“普九”工作目标在农牧区如期实现,对于青海省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科学地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衡量社会主义改造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在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毛泽东、陈云和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陈云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理论,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现了我国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介绍著名日籍华人学者游仲勋教授对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贡献 ,着重评述他在华侨华人经济研究领域所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以增进国内学术界对国外研究状态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