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5篇 |
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5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幸福地理学研究中的时空间尺度陷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尺度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但是在近年兴起的关于幸福地理学研究中对尺度问题的讨论仍属空白。本文在借鉴此前地理学尺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幸福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分别从现实尺度、分析尺度和实践尺度出发,系统反思了幸福感研究中的尺度陷阱。首先,对区域幸福感水平的度量需要选择汇总尺度和方法,影响幸福感的地理因素本身和地理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有其特定尺度。第二,分析地理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时,既要合理处理研究结论的尺度变异性和不同时空间尺度上研究结论的整合问题,也要防止出现真实尺度与分析尺度之间出现错位。第三,个人会通过家庭内部成员间取舍、社会比较等尺度重构和尺度政治方式提升幸福感,而政府在试图改善居民幸福感时也需要选择合理的空间干预尺度。幸福感研究必须跳出各类尺度陷阱,探究影响幸福感的地理要素的真实尺度及合理的分析尺度,并妥善解决个人和政府在提升幸福感时面临的尺度政治争端。 相似文献
102.
尺度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为了深化对尺度的理解,本文详尽梳理了目前西方研究中的尺度认知,从隐喻、实践和认识论角度对尺度进行了理解和定义;在此基础上,基于二次抽象的视角,探讨了尺度的本质含义及其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尺度本质上是对基本地理维度(如地方、网络和领土)的二次抽象,是一种建构的概念,因此讨论尺度真假并无实质意义;另一方面,尺度的划分不单纯是容器,而是与各种社会-权力关系相交织,并被不断重构和利用,从而形成了各种尺度化实践和尺度政治。因此,对尺度的研究和运用更应关注其解释力和影响力。最后,本文基于这一理解,探讨了中国政治文化背景中的尺度概念和尺度政治课题。 相似文献
103.
尺度政治中的空间重叠及其制度形态塑造研究——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借鉴依赖空间和交互空间分析思路,对基于共同利益而非对抗性的尺度政治过程进行分析。其中,深圳市对连续依赖空间的建构、汕尾市对依赖空间交互功能的挖掘、广东省在交互空间中的管制试验等分别定义了它们各自的依赖空间和交互空间,这些空间在多个尺度上相互重叠,并集中体现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一新的尺度和制度空间中。在这种情况下,各行动者依赖和交互空间的性质、行动者间的相对权力关系以及各自掌握的不同资源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合作区的组织架构、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等制度形态。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以尺度重构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区划演变的历程,剖析了各阶段区划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认为,行政区划调整作为刚性的尺度调整工具,其发生周期、主要类型和动力来源嵌入在国家或区域为提升竞争力所采取的尺度战略及其相应的尺度重构方式之中。广东省的区划演变历程可归纳为\"中央授权+中央调整地方权力尺度\"、\"中央放权+中央收权\"和\"广东省调整地方权力尺度\"三个阶段性的尺度重构策略变动轨迹。此外,尺度重构可能体现在国家治理的诸多方面,由于各时期国家、区域宏观战略的不同,尺度重构的推动主体、内容指向会随之变化,空间生产策略也将进行调整,使得不同阶段对各地域空间赋予的尺度重要性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05.
106.
珠江三角洲中小城市的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中小城市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地位、发展特点、城市化形成机制以及珠江三角洲未来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①中小城市的发展完善了珠江三角洲的城镇体系;②中小城市对城市化水平的贡献率远远大于大城市;③未来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将更趋多样性,将会出现更加理想的城市化空间发展模式。另外,针对珠江三角洲未来中小城市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7.
水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严重水灾可能会酿成\"城毁人亡\"的悲局。历史上徐州饱受水灾之苦,特别是黄河决口南徙打乱了原本水系,使得境内水灾频仍,经济和社会发展受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但另一方面,沂、沭、泗以及故黄河所带来的便利灌溉条件则促进了境内古代农业生产;而运河开凿又使徐州处于全国重要的水运枢纽位置,因此带来商贸繁荣、工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兴盛。本文在对历史上徐州水系变迁、尤其是水灾频发及其产生原因作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境内水环境变化对徐州城市兴衰主要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黄河对徐州水系变迁和城市兴衰影响巨大,直接时间持续近700年;②良好的水环境对历史上徐州境内工农业生产、商品贸易和城市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的繁荣兴旺与农田水利的风调雨顺、水上运输的川流不息往往处于同一个时期;③建国后徐州境内水系得到逐步治理与恢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京杭运河(徐州段)实现全年通航后,其城市发展的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打造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08.
明后期以降的史籍普遍认为南旺自元代起一直是会通河沿线的制高点“水脊”,元明会通河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选择了南旺“水脊”作为分水口,这种观点不正确。南旺湖原本是梁山泊最后的余绪,地势低洼,明初宋礼引汶水到南旺济运后开始淤积,成化年间确定南旺分水核心地位后,挑出的泥沙堆积在运河和小汶河两岸形成土山地貌,构成明后期以降人们眼中的“水脊”意象。即南旺“水脊”形成于明代中叶,是汶水泥沙淤积和人工挑浚堆积的结果。据此,需重新审视元明会通河成败的原因,讨论明代中叶南旺“水脊”的形成对会通河水源从暴虐黄河水到安稳汶河水的转变的意义及其对明中叶以降治黄原则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9.
白鹤梁题刻保护问题及其与水域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真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13(1):8-14
白鹤梁题刻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受三峡水库淹没影响。在简单介绍和评价白鹤题刻现有保护方案的基础上,本文旨在探讨白鹤梁题刻及其与水域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在进行白鹤梁题刻保护时,除了应注意保护白鹤梁题刻本身,还应恢复白鹤梁题刻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10.
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研究了省级尺度下中国人口迁移态势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1995-2010年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迅速增大,省际间人口迁移规模差异明显;上海、浙江人口迁入率显著上升,河南、安徽人口迁出率显著上升。(2)北京、上海、安徽、四川等13省是我国人口迁移网络的核心节点,人口迁移网络表现出中心性、收敛性和地区非均衡性特点。(3)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广东是我国主要人口辐合流场,安徽、四川、河南、湖南等中部省份是我国主要人口辐散流场。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各地应根据自身人口迁移趋势及在全国人口迁移网络中角色,科学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