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1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3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8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西周至南北自制玻璃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玻璃起步较晚,大体始于西周初或先周(殷末),主要是蓝色、浅蓝色或绿色玻璃珠管,与玉、玛瑙配合制成“杂佩”。其时玻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并含有少量铅、钡,故称为铅钡玻璃,与西方钠钙玻璃不同而独树一帜。春秋战国时期,西方蜻蜓眼玻璃珠输入我国,从此,以仿羊脂白玉美若明月的“隋侯珠”为代表的自制玻璃与外来玻璃并存。西方(大月氏)吹制玻璃术于汉魏传入我国之后,也出现了自制的空心玻璃器皿。 相似文献
52.
本文分析了隋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特殊状况,指出隋代北方铭刻的主要成就是逐渐摆脱了前朝篆隶书体而形成了楷书书体,南方的纸书在跃出章草畦径的过程中初步酝酿出草书的章法,楷书已成熟定法。“书”之所以能够有“法”并且成为一门高雅的艺术,是因为隋代完成了“普法阶段”,最好的例证就是智永和隋贤的存世之作。 相似文献
53.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做出重大调整,重点是谋求打开对欧关系。为此,中国在公共关系、经济和政治外交等领域积极展开活动。总的来说,中国在上述领域所做的努力是有成效的,特别是中法关系正常化标志着中国对欧外交的一个重大突破。但也要看到,中欧关系总体上依然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西欧国家仍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来发展对华关系造成的。 相似文献
54.
1896年,李端棻上《推广学校折》,面对当时我国“时事多艰,需才孔亟”的现状,通观全局,统筹兼顾,进行了切中时弊的分析,主张“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提出了一整套富有革新意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发展新教育的方案,而且为光绪帝采纳,成为戊戌维新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较快地付诸实行,推动了我国教育走向近代化。 相似文献
55.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历史上著名盛世之一,它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唐太宗治国理念里的和谐指导思想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从人才观、君臣观、君民观、民族观四方面阐述了唐太宗治国理念里的和谐意识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56.
明代中期尤其是正德以后,中国社会,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社会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这种变化鲜明地体现于士人身上。吴中地区城市工商经济的发达,导致部分士人对生活方式作出了全新的选择,并由此带动了当地士风的变化。文徵明作为出身官僚家庭的传统文人,一向以保守、审慎著称,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当时的文化市场,并对商人、商业活动有着不同于以往士大夫阶层的全面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吴中社会风尚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57.
从国际法论中日钓鱼岛争端及其解决前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10(1):75-83
章认为从国际法方面看钓鱼岛的主权属于中国,日本所主张的“无主地先占”原则根本不能成立。根据联合国新海洋法和国际司法判例,钓鱼岛不应享有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亦不具有划界效力。中日东海大陆架的划分应遵循公平和自然延伸的原则。在和平解决争端的前景下,钓鱼岛问题面临三种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8.
清雍正朝的官造玻璃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玻璃器是清代工艺美术品中的新宠,备受皇家珍爱。清代的玻璃制造始于康熙朝。雍正朝在此基础上继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为皇室享用、馈赠的玻璃器皿。本文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有关雍正朝玻璃制作档案的整理,并结合现存珍贵的玻璃实物,系统地对雍正朝玻璃厂制作的玻璃品种、工艺、用途及风格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9.
60.
M.I. Dias M.I. Prudêncio M.A. Gouveia M.J. Trindade R. Marques D. Franco J. Raposo C.S. Fabião A. Guerr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0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oman amphorae from the Porto dos Cacos (PC) and Quinta do Rouxinol (QR) workshops, in the Tagus estuary, dating to a period between the 1st and 5th century AD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instrumen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data on 260 amphorae fragments, together with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al studies obta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