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9篇
  免费   80篇
  4969篇
  2025年   11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474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Despite international pressure to condemn North Korea (DPRK), China’s successive leaderships have dealt carefully with Pyongyang, especially vis-à-vis its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This moderate stance reflects the two countries’ decades-long relationship, summarised in the Chinese idiom that Pyongyang and Beijing are “as close as lips and teeth”. Nevertheless, the DPRK’s third nuclear test in February 2013 raised enormous challenges for the new Xi Jinping leadership to maintain the previous DPRK policy focused on the status quo and stabilit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China’s attitudes and policies towards the DPRK after the provocative third test signified a possible reorientation of Beijing’s DPRK policy. This generated repercussions in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and prompted debates among experts. This article asks how these events should be understood and what their implications are for the Xi leadership’s policy on the DPRK, the stability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Northeast Asia. Given China’s compet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 major powers, we conclude that the Xi leadership will not abandon the DPRK; indeed it will reinforce the policy of strengthening China’s influence over it. Nonetheless one aspect of doing so will involve China opening up to other – cooperative, multilateral – approaches to reinforcing stabilit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in Nor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952.
In the fourth millennium BP, there were major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changes on the Andean altiplano of South America, but the chronology remains vague. A recent synthesis describes a slow, gradual transition from hunting and gathering to agropastoralism. This proposal is tested by refining the date of the onset of more humid and stable conditions, around 3550 cal BP, based on a Bayesian model of 26 dates from Lake Wiñaymarka and an updated calculation of the lacustrine offset. This is compared to Bayesian models of 191 dates from 20 archaeological sites, which incorporate a number of recently processed radiocarbon dates. A synthesis is presented of 15 full coverage surveys, a summe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nd a Bayesian model of the transition to ceramics, which together support a scenario of a very rapid demographic increase. Fourteen models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are cross-referenced in a composite model, which identifies a brief, altiplano-wide emergence of agropastoralism with starting and ending boundaries of 3540 and 3120 cal BP, respectively. This starting boundary correlates strongly with the onset of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dicating synchronous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suite of accelerating cultural changes included a marked reduction in mobility, a demographic surge, increased subsistence diversity, the adoption of ceramics, farm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amelid herding into a remarkably resilient economic strategy still in use today. This is a highly relevant but yet to be used comparative case study for the variable tempos of ‘big histories’, and ecocultural interactions that generate rapid, emergent episodes of wide-spread and enduring cultural change.  相似文献   
953.
杨效忠  严星雨 《人文地理》2022,37(3):1-6+162
近年来,旅游业已然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旅游研究却呈现出固化和乏味的态势。未来旅游研究应科学与哲学齐头并进,与生命哲学的结合,更是旅游研究顺应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文章以生命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梳理为切入点,探索旅游生命观的形成,以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旅游概念与本质为整个研究体系的逻辑起点,分析生命哲学视域下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从矛盾论、价值论的视角逐步探讨未来旅游的研究与实践方向。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发现生命哲学下的旅游本质应是体察风景、体验生活与体悟生命的统合。人与自然共同构建生命共同体,科学旅游发展观应转向“以生命为本”,未来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生命自由和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延续。  相似文献   
954.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系庞大、内容繁杂,数字化三维重建是保存、管理文物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文化传承意义深远。相比于三维激光扫描、结构光技术等在成本和效率方面都有待改进的现有方法,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确保低成本、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满足数据的精度要求和详细程度。如何应用摄影测量技术对文物进行高效三维重建,实现纹理、部件、结构的精细化描述,并综合管理文物以便线上欣赏、未来修复与辅助断代,对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 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视觉的三维建模方案,分为明清家具分层管理体系构建、高效率数据采集与精细化三维重建、高精度三维数字文化档案建设三步。首先针对明清家具的文化特点,从类别、纹饰、部件出发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构建独特编码体系;其次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提出了对明清家具进行非接触数据采集的低成本高效率方法,进行高精度三维重建;再次从三维信息中提取家具纹饰、部件、结构特征,以编码为依据建立索引,为三维数字文化档案的建设提供信息基础;最后设计分层索引结构,建设高精度数字文化档案,搭建互联网共享平台进行展示。 以100套明清古家具袖珍模型为实例进行精细化数字建模,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将模型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别,完成了文物要素提取、分类体系搭建、属性信息管理与索引结构设计,构建了历史文化和三维模型融合的数字文化档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视觉的非接触视觉处理算法能够实现高精度三维重建,提出的技术方案能够保留模型的细节程度,并且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对文物类别、部件、纹饰的属性管理与索引架构能有效管理文化信息,数字文化档案兼具科技、人文与传统美学,满足文物保护需求。明清家具三维数字文化档案可用于古家具的研究,有利于中国古代家具工艺的传承,而其中对于家具的历史年代的介绍鉴别能够辅助断代。下一步将考虑运用人工智能对家具纹饰和部件进行元素组合,生成个性化定制家具。同时将完善技术方案,应用范围拓展至小型文物,支撑数字博物馆建设。  相似文献   
955.
北京中低收入社区育儿人群的服务设施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设施需求分析是建设社区生活圈和完整社区的基础。已有研究关注服务设施供给的空间配置或评价,对服务设施需求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缺少对育儿人群等细分人群的研究。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讨论在二孩政策和年轻人少子化观念影响下,社区应当给予育儿人群什么样的服务设施支持。基于2017年北京公平与包容调查问卷数据,本文采用有序多分类模型分析中低收入社区居民对教育、医疗等10类设施的需求偏好。结果显示育儿人群对各类设施的需求和访问频率都超出其他人群,且相关需求存在性别差异;二孩家庭对服务设施的依赖性强于独生子女家庭,且因子女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家庭需求也有所差异。最后,本文提出了育儿人群所需服务设施的分类体系,以期为精细化社区服务设施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6.
刘坚  孟斌  陈思宇  湛东升  陈喆 《人文地理》2021,36(2):63-72,183
融合了位置和文本信息的社交媒体数据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也为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人类行为时空模式及规律提供了可能.本文构建了文本信息挖掘技术与空间分析有机结合的居民时空行为研究框架,利用2017年微博数据,采用BERT与Fast.AI结合的文本分类模型,结合LDA主题模型进行文本主题挖掘,对北京居民日常就餐活...  相似文献   
957.
公共交通是我国老年人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公交移动性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从季节和空间双重维度分析老年人公交移动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老年人出行行为机制。利用公交刷卡数据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季节时空因子对老年人公交移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不同季节中空间因子对老年人移动频率、移动半径和移动熵的解释力和显著性存在明显差异,对老年人移动性影响机制的分析应考虑时空变化的双重影响;②不同空间因子之间以及季节与空间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显著增强对老年人移动性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考虑多个因素的协同效应对深入理解老年人行为有一定帮助。研究试图拓宽老年人移动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为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移动性规划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58.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15世纪中叶青花方胜纹绣墩,体量较大,器形特殊,出土时破损和缺失严重,修复难度较大。本研究通过分析传统考古修复中石膏作为补配材料的局限性,利用3D扫描打印的优势,设计采用新颖的高强度透明树脂取代传统修复补缺材料,并且结合特制的加固装置完成对大型青花绣墩的考古修复,满足了后期研究与展览的需要。本研究提出了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3D打印补配大件异形陶瓷器的修复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59.
唐代县的等第,以户口、官品、俸秩、迁转次序等不同的标准看,有四等、五等、六等、七等、八等、十等诸说。从历时性而言,县等是不断增多的,由前期的六等逐渐发展到后期的十等,只是天宝时曾一度事实上取消下县,稍显波折。而望、紧、次赤、次畿县的出现,均与户口多寡无直接关系,更多地体现出“资地美恶”的特征。其中“次赤县”的问题尤其复杂,因其牵涉“赤县”的广义和狭义问题,综合分析,次赤县制度在传世文献中出现,不晚于唐德宗初年,很可能最迟代宗初期已经产生。而代宗末年至德宗前期形成的俸秩,对唐后期乃至五代的县之等第,也有新的影响。五代皆以户口多少定县的等第,只是不同王朝有不同的标准,繁简不一。通观唐五代县之等第,总体上呈现出从官品本位到以俸秩为准的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960.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西北筑城碑记大约存有269篇,其中原碑尚存于世者32方,是研究明清西北城池史宝贵的一手资料。甘、宁、青三省现存明代碑记最有特色,有大量卫所营堡的筑城碑保留。州县碑记大多有若干时段连续的拓城记,连缀起来就是城池形态扩展的整体叙事。明清西北筑城碑记所反映的城镇类型也多种多样,州县城镇最多,卫所营堡占有一定比例,其他如驿城、巡检司城、厅城、寨城、关城都有一部分存留,非常难得。这些碑记作为第一手资料,详述了筑城过程、工程耗时、销银数量、捐资人户,对于考证原委、制度复原、社会阶层以及城镇职能与形态扩张都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