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12篇
  55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家”是表征地方感知的空间,过往研究普遍在流动、重构等议题中谈及村民的家。事实上,中国村民具备摆脱刻板印象的潜质,本文观测其扎根地方并建构家空间的过程,即在地村民的家实践。研究以 XZ 村为例,基于经济和社会资本分析探寻村民对家的认知、建构家的能力,探索“传统—现代”家实践的路径。发现:①家情感蕴含在地村民最根本的共识,传统的家象征其对宗族社会中交往模式和场所格局的维系,现代的家则凸显其对原子化社会关系与商品化空间资产的偏好。②村民拥有关系、信任等社会资本和集体产权、金钱等经济资本,从而具备家实践的能力。③传统和现代家情感交织并驱动村民实现资本的向外博弈和内部转换,最终建构其独有的家空间。研究跳脱西方城市中心主义范式,搭建本土化和系统性的框架以完善家研究,可为中国式城乡现代化推进乡村社区良性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2.
熊鹰  许方政  刘丹  魏晓  侯珂伦 《人文地理》2021,36(2):102-109
农村社区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节点,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机载体.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农村社区研究的热点领域及相关成果,基于CiteSpace分析了该领域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农村社区研究在理论构建、治理体系、建设模式、规划策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一...  相似文献   
423.
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   总被引:97,自引:0,他引:97  
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424.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乡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苏俏云 《人文地理》2002,17(2):78-81
21世纪,知识、技术的竞相发展,使社会范式发生转变,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社会中,封闭、地区性社会向开放、全球性社会递进,城乡间公平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城市与乡村加速发展,城乡关系由传统的对立、两极化向新的协调、一体化发展,市场型城乡关系形成。本文在分析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史的基础上,指出经济关系是城乡关系的主体,城乡社会关系趋于复杂化,城乡生态环境日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城乡政治关系民主化。  相似文献   
425.
土地资源是作为中国二元城市化道路之一的农村城市化最基础性和最受关注的生产力要素,其协同效应驱动农村土地利用模式的全方位变革与重构,并由此引发农村和城市持续、协调发展以及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系列问题。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阐述农村城市化运行机制及农村城市化驱动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结构、模式变革,进而探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障碍,并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它对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26.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省区间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早已存在,但目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大都是从全国的角度出发,从省区的角度进行的定量对比研究很少。而现实中省区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对于我们进行具体的成因分析以及因地制宜地制定城乡居民收入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利用1978- 2000年各省区城乡居民收入统计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两个方面对省区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东向西逐渐扩大的空间布局以及时间序列变化上的不同步性,同时,还对形成这种空间不平衡和时间变化不同步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的成因分析及城乡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27.
县城在乡村城市化中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县城在我国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快速发展的现实,分析了县城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拥有的而一般小城镇所不具备的非经济方面的优势条件。这些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地域条件、区域与设施条件等方面。最后提出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要重点建设县城,并配合各项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县城优势等各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28.
彭荣胜  覃成林 《人文地理》2007,22(3):42-46,17
本文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城市化的一个主导过程,并基于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事实,提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个假设。通过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证明该假设是成立的。以此为依据,文章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地区应通过合理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29.
人口城镇化不是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绍风 《人文地理》1998,13(2):24-28
人口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哪种提法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人口城镇化必然要求较大规模的人口乡→城异地迁移,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更强调人口的就地转化。人口城镇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只适用于部分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大部分现有的农村是不可能工业化、也不可能城镇化的。所以,作为未来的发展方针,必须提人口城镇化,而不是农村工业化或乡村城镇化。并且,人口城镇化还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等多重使命,需要作出系统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430.
基于问卷调查和GIS空间分析,深入剖析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与帮扶需求,识别不同地区的主要致贫原因与帮扶需求类型,探明二者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内在关联,并提出相应减贫对策。结果显示:①贫困具有多维性和多重内涵,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类型多样、程度不等,但总体上收入和社会保障不足是其最普遍的致贫原因。贫困地区的主要致贫原因差别显著,同一致贫原因的致贫程度呈现明显地域特征。②贫困户帮扶需求类型多样化,但加大资金帮扶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其最迫切的需求。贫困地区最主要的帮扶类型差别明显,对同一帮扶类型的需求程度不尽相同。③致贫原因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帮扶需求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但不起决定性作用,二者存在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