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15篇
  65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以行政村为单元,在政策指标测算法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状况、经济保障能力和社会因素等3方面构建理论潜力修正模型,将理论潜力修正为可实现潜力,并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估算增加耕地潜力,以期为科学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五华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规模小、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沿河谷、沿交通线路分布的典型特征。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为5683.91 hm2,北部村庄的整治潜力较大;可实现潜力修正系数为0.54,与理论潜力相差较大,各行政村之间差异明显;新增耕地潜力系数介于0.32-0.94,预计新增耕地1943.41 hm2,琴江、五华河沿线村庄的新增耕地潜力较大。建议实施差别化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对策,推进五华县农村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112.
基于空间特征的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与潜力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分区划定和整理潜力测算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核心内容。本文综合地形位、缓冲区、可达性、景观指数和Voronoi 图,引入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实现整理区合理划分;改进潜力测算模型,结合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农户意愿因素,构建整理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秦巴山区竹溪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值位于0.0433-0.8038 之间;全县农村居民点可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优化调控区和城镇发展区,现实潜力904.63 hm2,仅为传统潜力的65.42%;根据各乡镇潜力系数,划分为3 级潜力区。空间分异的潜力测算、整理区和潜力区划分,为确定因地制宜的整理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整理时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3.
我国农村救护车资源布局优化: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克帅  李裕瑞 《人文地理》2013,28(1):105-109
优化农村救护车资源的配置有助于缩短急救服务的响应时间,对于维护重症伤(病)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将15分钟作为急救车路上所需响应时间,研究了该县当前救护车资源布局下农村居民的可达性;应用ArcGIS中的p-中位模型优化了郸城救护车布局点,并运用SPSS16中的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了优化前后郸城居民救护车服务可达性变化;应用ArcGIS中的最小覆盖面模型求解了覆盖郸城县域所需的最少救护车布局点数。研究显示,通过优化能有效提高居民的救护车资源可达性,在县域范围内布局13个左右的救护车资源能基本覆盖所有居民点。这一数量对与郸城具有相似自然社会背景的黄淮海平原县域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文章还讨论了研究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4.
基于富集在铜料中而保留其母矿信息的元素可以用于示踪青铜器的矿料来源,为了解郑韩故城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利用ICP-AES方法对郑韩故城出土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1个青铜器样品微量元素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推测可能具有相同的原料来源。与小双桥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对比,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从商代中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的原料来源发生了改变。研究结果可为研究东周时期这一地区铜业发展状况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15.
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的主要表征和关键内因,在当前乡村振兴初期和脱贫攻坚决胜期,深入探究二者间互动关系,有助于了解乡村发展阶段,缓解深度贫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本文以宁夏同心县为例,采用MPI和人口空心化综合评价法测算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程度,并进行耦合发展空间分析和影响因素探测。结果表明:(1)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耦合程度呈现低、中、高3种趋势交替出现的\"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高度耦合区多集中于南部山区;(2)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程度与耦合度空间分布基本吻合,贫困地区乡村普遍处于亚健康和非健康发展状态;(3)农村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影响乡村发展的基础因素,区位条件是其重要因素,经济基础则是其决定性因素,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增加了乡村地域系统发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6.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social change in rural north China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rough the activity of “Zhuo huanggui” (literally,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is a ritual activity in Guyi village, Wu’an county, Hebei province. According to villagers there,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has been celebrated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However, due to political pressures in the 1950s, it was not until the 1980s that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began to be revitalized. Since that time,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has gained rapid popularity and fame in north China.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ritual, this article explores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from the late 19th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By analyzing the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of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this article offer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social change in rural north China.  相似文献   
117.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乡村认知转型的基本思潮,其演进脉络经历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从主体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乡村认知的基本框架,并从历史视角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变迁进行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乡村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牺牲型乡村和追赶型乡村两个阶段,直至城乡统筹的概念提出,才有一定的改变。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乡村的农业价值、乡村的腹地价值和乡村的家园价值。基于这样的多元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118.
杨洁莹  张京祥  张逸群 《人文地理》2020,35(3):86-92,114
乡村振兴不能回避资本,然而资本下乡会改变乡村内部治理结构,如何善用资本以实现乡村善治成为一个难题。文章以江西省婺源县Y村作为典型案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深度剖析资本介入后村庄治理主体的关系转换和资本运行的内在机制,并揭示资本介入后乡村善治面临的难题。文章认为,市场资本介入乡村重构了空间生产主体,并倾向于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新空间形态。新空间形态进一步形成了新社会关系网络,新社会关系网络在市场资本的助推下稳固,并逐步将村民主体排挤出村庄,导致资本下乡后空间非正义等问题凸显。未来的乡村治理模式应当发挥资本的触媒作用;维持政府公正性角色,保持乡村空间正义;明确村民主体地位,鼓励村民作为村庄营建的主体;强化集体力量,保持村集体对空间的有效控制权。  相似文献   
119.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人文地理》2013,28(3):114-120
以2008年3项乡村地域功能态和2000-2008年3项功能的增长势作为指示指标,利用Matlab软件的SOFM程序进行环渤海地区乡村地域功能分区,为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功能协同的乡村地域空间格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修正最终划分为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育三个主导功能区,并细化为13个功能亚区。经济发展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边、渤海沿线以及交通干线附近,是区域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其功能定位是保持经济技术领先优势并优化空间布局。粮食生产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平原集中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但经济发展缓慢;围绕主导功能定位建设高产、稳产、高效的\"大农业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生态保育功能区集中分布在山地丘陵区,优先保障生态建设与修复的土地需求,生态唯先的组织生产、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20.
经济地理学中的农户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中国目前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中令人关注的大问题。然而,经济地理学在农区发展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既大多数研究均忽视了农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位-农户。文章分析了忽视农户对地理学研究的局限,论述了农户与农区的关系,评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在经济地理学的农户研究中,应加强农户发展环境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模型研究、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