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安全观的变化是透视安全政策以及安全政策形成的重要根据。战后日本安全政策的形成既有延续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本文将其划分为两个时期,并从区分的五个不同阶段入手,在沿用传统日本安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安全目标、手段及其与当时政治情势关联的视角对日本安全观的发展进行了透视。本文与其说是对日本安全观变化的一个历史性的梳理,毋宁说是对不同时期安全观变化和延续及其形成动因进行的一种必要的区分,希望以此揭示出影响日本安全政策变化的主要的、核心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不同时期的序列变化。  相似文献   
42.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re has been a steady decline in youth migration to Australian rural communities. Generally, inland agricultural communities are the most seriously impacted by this trend. Coupled with high rates of youth out‐migration, many rural communities face difficulties in attracting young people to fill skilled job vacancies and apprentice positions. Declining youth in‐migration also has social consequences,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capacity of rural communities to replenish their skill base and social networks. This research identifies how urban‐based youth perceive rural lifestyles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how this is linked to their willingness to move to rural area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young people attach undesirable aesthetic values to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inland rural communities and perceive them as socially isolating and as having minimal opportunities for career advancement. However, the perceptions of those who live, or had lived, in rural areas are far more positive than those who have had little experience in rural communities. Accordingly, those who had previously lived in inland regions were far more likely to move to rural areas than those who had limited lived experience of rural communities. Overall,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perceptions of lifestyle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wer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young people's willingness to move to rural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43.
近年澳门旅游业的发展基本上依赖于博彩业。为了确保澳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澳门发展会议观光的潜力。本文讨论澳门发展会议观光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对产业利益相关的参与者的调查,试图寻找发展会议观光之因素、针对澳门的现状予以比较,并指出澳门作为具有竞争力的会议观光城市所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44.
智慧景区IT能力模型及其核心构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景区的建设.本文首先讨论了智慧景区的建设内涵是,景区具备了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游客服务问题的能力;其次,运用企业IT能力理论,构建了智慧景区的IT能力体系框架;最后,提出智慧景区的建设重点是游客感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游客服务系统三个核心系统.  相似文献   
45.
张紫琼  Rob Law  刘挺 《旅游科学》2012,26(5):76-84
本文基于对香港居民的大规模电话调查,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探讨出游动机和人口统计特征如何影响香港居民对旅游重要性的感知以及人口统计特征如何影响香港居民的出游动机。回归结果显示:休闲放松和发掘新事物是影响旅游重要性感知的主要旅游动机,家庭月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旅游重要性感知的主要人口统计特征;与亲朋好友聚会、社交、休闲放松、逃脱日常事务和发掘新事物动机最相关的人口统计特征分别是家庭月收入、年龄、家庭月收入、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而性别对香港居民的各种出游动机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6.
基于SD法的公园景观综合感知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福州市主要的几个城市公园为研究样本,运用SD法,将声、味环境因素纳入公园景观的感知研究中,就声、味环境因素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影响规律;并结合因子分析法,进行主要影响因子提取,为人性化的公园景观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的视觉感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且负面因素产生的影响比正面因素更为显著;声、味环境因素对于不同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评价要素和因子的影响有所不同,心理要素和整体要素受影响程度最为显著,其次为环境要素;声、味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由形式因子、协调因子、空间因子、生态因子、污染因子、特色因子、认同因子和安全因子等8个评价轴构成。  相似文献   
47.
试论态度理论对旅游服务质量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服务行业,服务态度至关重要。重视态度理论的学习和使用.可给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机会和裨益。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以深入挖掘慢文化内涵为基础,选取高淳国际慢城为案例地,对游客慢文化感知进行调查,构建游客慢文化感知维度分析模型,探讨游客慢文化感知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慢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过程中体现回归自然、社会节奏放缓、注重生命意义和生活品质的一种生活状态与文化形态;(2)游客对慢文化的感知存在四个维度,且呈现出慢文化氛围、慢文化产品、慢旅游经济性和慢旅游便捷度的递减关系,表明游客对慢文化的感知相较于显性文化,更注重隐性文化;(3)游客个体因素和旅游感知距离对慢文化产品、慢文化氛围和慢旅游经济性有影响,感知刺激因素对慢文化产品有显著影响,但各影响因素对慢旅游便捷度感知无影响。  相似文献   
49.
关于社区地标景观感知和认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城市或地区通常有其标志性人工建筑物,它体现着这个城市或地区的魅力和特征。这样的人工建筑物被称为"地标"。本研究选择北京崇文区天坛街道的金鱼池小区的老舍作品群雕作为该小区的地标,从环境感知(如颜色、造型、体积、位置等)和心理认同的角度(功能、意义和情感等的认同)考察了居民对之的接受程度。调查统计显示,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居住时间等因素影响个体对小区地标的环境感知和心理认同程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可以解释调查组间的差异是符合逻辑的,即年长者、在本地居住时间较长者、工人对地标的接受程度高于对比组;受教育水平低的是工人,他们对地标的接受度比对比组高;性别对地标的感知和认同差别不大。本论文的结论是老舍作品群雕是金鱼池小区的地标,这一文化景观是该小区地方性的表征要素,由于它反映了小区的历史文化,所以被人们接受。地方文化建设的基本单位是小区,加强和谐社区建设,需要社区认同。本研究的结论的应用意义是,社区认同需要有一个文化景观作为认同物,这个认同物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雕塑等不可移动的地上艺术作品。地标的明确可以促进社区的内在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50.
戏曲地理在文化展演空间感知与认同方面的积极探索,对深入拓展文化地理学的空间文化隐喻与再现等研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微观尺度探讨了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剧院的感知与认同差异,显示出秦腔展演空间对传递与隐喻地域文化特性、功能和意义有着重要影响。文化消费者在获得秦腔蕴含陕西地域文化记忆的同时,对秦腔地域文化内涵的审美性及其传递的文化价值功能性特征给予显著认同,体现出秦腔的社会群体教育功能价值的重要性;不同消费者对空间主体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我者”对有共同爱好和价值追求的“他者”产生亲切感、对群体则产生归属感,基于展演空间,秦腔文化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构建了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