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5篇
  19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本文以陕西韩城党家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运用EXCEL、SPSS等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了居民对当地旅游开发的感知态度及差异,探讨了有关居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并运用旅游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分析了党家村旅游开发的现状,认为目前党家村的旅游开发处于良好的状态,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和旅游者持欢迎态度,处于融洽阶段。  相似文献   
22.
熊伟  胡洋 《旅游科学》2012,26(2):67-76,94
旅游资源从根本上看具有公益性特点,与“非营利”理念高度契合,两者相互结合的研究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和理论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分析了旅游者对旅游“非营利”理念的感知,主要结论有:(1)旅游者普遍认为旅游“非营利”理念目前在我国几乎不存在,但却是大势所趋;(2)旅游者对旅游“非营利”理念的期望发展方向在宏观上表现为政府法规监管等9大方面;(3)旅游者对旅游“非营利”理念的期望发展方向在微观上表现为21个小范畴,且在健全监督机制、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期望较为集中。(4)旅游者对于如何从自身做起践行“非营利”理念的认知程度很低,国人的旅游“非营利”理念亟待培养。  相似文献   
23.
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北京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生活经历了从勉强温饱到温饱再到小康状态的转变。在前一阶段,居民主要是追求吃的数量的扩充,主要特点是实现了从以“主食”消费为主向以“副食”消费为主的转化;在后一阶段,居民开始追求吃的质量的提高,营养、新鲜、方便、快捷的食品受到普遍欢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反映,而中国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不断地得到改善,这一看似简单的现象正是中国渐进的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4.
The study of food in the middle ages attracted much interest among antiquarians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on. New perspectives came with the growth of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re-evaluations of historical sources, along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especially archaeology, the archaeological sciences,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have changed the possibilities for this area of research. The study of cooking, of cuisine and its cultural context, as much as food production and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of life, is now central to develop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consump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study of taste and demotic cuisine, food and virtue, the association of women with food, and the role of food in society and in cultural change.  相似文献   
25.
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地方政府着力于塑造城市形象以吸引外部资源,这种效率导向的建设行为扩大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差异,并使得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的空间感知产生差异。本文以语义差别法(SemanticDifferential)为分析工具,通过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部城镇的实证调查,比较分析了外地游客相对于本地居民对城镇感知的评价特征。分析发现,研究对象的空间感知总体呈现平庸化的格局,但是外地游客对城镇生态环境品质、城乡空间差别方面的空间感知评价均优于本地居民,且这种评价与实地场景照片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研究最后提出,对旅游城镇而言,地方政府往往重点建设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域,易忽视对本地居民日常生活场所的建设投资,从而导致了两类社会群体对空间感知的语境差异。  相似文献   
26.
ABSTRACT

There are growing concerns in South Africa about the threat that acid mine drainage (AMD) poses to local natural water resources in many of the country's mining area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toxic water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pollution in parts of the country. Government and operators in the country's water sector have actively been working in recent years at addressing the problem.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a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an AMD crisis in the coalmining town of Carolina, in the Mpumalanga Province of South Africa, and explains how the matter was eventually resolved. The discourse focuses on how people of Carolina responded to the contamination of the municipality's water supply system and eventually chose to follow the path of active protest. The water crisis even made a detour to the high court, with a number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NGOs) actively supporting the cause of local residents. Although by September 2012 the town's water supply was restored, the community remained distrustful of the local authority's ability to secure a consistent supply of good quality water. The authorities took some measures to restore trust. People had been traumatised and sound relations had to be restor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crisis. The Carolina crisis of 2012 is contempl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rrent threat that AMD poses to South Africa's finite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danger of mining in sensitive areas.  相似文献   
27.
旅游景区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行为是影响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直接影响旅游地企业与社区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社区居民的调查研究,分析社区居民地方依恋、遗产价值认知与他们对景区开发企业社会责任感知的关系,研究发现:①社区居民认为景区开发企业应对股东、游客、员工、遗产和政府承担责任,特别是要对周边环境与社区居民负责;②地方依恋感和遗产价值认知较强的居民对景区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着更高的预期;③地方依恋通过加强居民的遗产价值认知深化其对景区开发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感知。  相似文献   
28.
深圳居民服务性消费行为的偏好与空间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服务性消费在深圳居民消费结构这一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本文首先对深圳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偏好进行了分析,其次将服务性消费行为大致分为餐饮消费、美容美发消费、体育健身消费及酒吧消费等四种类型,分别研究了各种消费行为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29.
流动性语境下的\"家\"不再被视为稳定不变的概念,而是被不断建构的社会空间。第二居所赋予了传统社会中的\"家\"更丰富的动态内涵与独特的象征意义。文章以避暑旅游地重庆仙女山镇为例,研究第二居所避暑居民对\"家\"的空间想象与感知,及产生的特定认同。研究认为,第二居所避暑居民实现了对舒适空间的功能认同、对精英空间的社会认同及对家庭空间的情感认同,三者凸显出家的休闲属性、社会属性与日常属性的有机统一。第二居所表明了一种逃离现代性及满足休闲需求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种规律性、重复性和循环性的生活方式,同时彰显出对身份、情感及真实性的渴望。第二居所的居住过程是家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与第一居所及流动空间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家\"。  相似文献   
30.
避难行为活动的高效开展是避难空间产生并进行合理布局的根本动因。居民自主的避难行为具有有限理性的属性,其特征是避难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老城区的避难资源缺乏是各地的共性问题,在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工程实践和相关研究中,缺少对避难行为和空间的相关性的研究。本文以南京老旧住区为例,系统研究了居民选择紧急避难地点的空间特征和行为特征,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典型避难行为的产生原因;最后,基于对避难行为选择统计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未来避难场所规划中应注意的关键原则,研究结论可作为避难场所布局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