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空间分布发展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小培  王玲 《人文地理》1996,11(3):19-23
本文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分布变化的特征,对我国城市空间分布的规律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2.
西安市人口的分布变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俊莉  王慧  曹明明 《人文地理》2005,20(1):121-125
基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对西安市80年代以来的人口分布变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形成"中心区人口减少、内圈和中圈人口快速增长、外圈人口低速增长"的区域差异格局,90年代这种区域差异格局更明显。通过人口分布模型的回归拟合,尝试性预测了西安市未来人口分布的趋势。结果显示:2010年西安市人口分布的峰值将出现在距市中心约2.5km的城墙与二环线之间。最后探讨了西安市人口分布变动的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93.
关于陕西发展观光农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克西 《人文地理》2005,20(4):92-94
观光农业以其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朝阳产业。本文结合陕西实际和观光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提出了陕西发展观光农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和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94.
王登嵘 《人文地理》2005,20(6):92-97,33
传统上,公共服务设施往往按照城市用地结构的等级序列自上而下集中配置。新时期,公共服务设施的准公共物品化、多元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范围经济的出现以及信息网络和快速交通技术的发展动摇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传统理论基础,使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摆脱中心城市而分散配置于其他周边地区。论文以佛山高明区为例,具体探讨了如何自下而上将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于次级组团城市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总数约有 5 0 0万人 ,其迁移情况极为复杂。其中 2 0 0余万人迁至省外 ,主要分布于闽、赣、皖、沪和华中、西南各省。大部分移民是在省内迁移。战时浙省移民迁移持续时间较短 ,最终转化为移民的只是少数。由于种种原因 ,战争期间即有部分移民回迁。战争结束后 ,绝大部分移民均回迁原住地。难民迁移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动力来自经济和政治因素 ,尤其是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96.
安徽新石器时代的绘彩陶器可分为彩陶和彩绘陶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和皖西,而后者则主要分布在皖西南一带。其年代从距今七千多年前一直延续到距今四千多年前,可分为四期。皖西南是我国彩绘陶发生年代较早的一个区域。  相似文献   
97.
1999年 8月 3日- 9月 8日,在河南省浚县贾胡庄发掘清理了一座东汉时期的砖石混砌多室画像石墓,出土画像石4块,雕刻画像5幅。其中有铺首衔环图、鹤鸟育雏图、伏羲女娲交尾图、羽化升仙图等。艺术表现手法独特,为进一步研究汉画像石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8.
赵明  甄江红 《人文地理》2000,15(5):68-71
内蒙古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和半干旱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80%以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是内蒙古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尤其是"文革"期间,在牧民不吃亏心粮口号的驱使下,将大向积林草地辟为粮田,导致草场的退化和土地的沙化。本文分析内蒙古人口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揭示在PRED系统中,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内蒙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实行退耕还草还林、降低耕地总量,保持人均粮食产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9.
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用于勾、啄的兵器。据考古发现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石戈。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铜戈开始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夏代遗址中曾出土有铜戈。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戈是最重要的格斗兵器。东周时期随着作战方式的变化(即由商、西周时的车战为主变为春秋战国的骑步兵为作战的主要力量)和铁质兵器的出现及大量使用,戈的数量逐渐减少。西汉时在个别地区偶有使用,东汉时期已难觅踪迹。 在戈类兵器家族中,有一种形制特殊的戈──有銎铜戈。有銎铜戈的出土数量甚少,其存在时间也稍短于其他戈类兵器。本文仅就有銎铜…  相似文献   
100.
To investigate the kinetics of interfacial energy‐driven fluid infiltra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quartzite–water system at 621–925°C and 0.8 GPa. Infiltration couples were made by juxtaposing presynthesized dry quartzite cylinders and fluid reservoirs. The infiltration process was confirmed by the presence of pores at the quartzite grain edges. As predicted from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revious experiments, wetting fluids such as pure water and NaCl aqueous solution infiltrated into quartzite, whereas nonwetting CO2‐rich fluids did not. Newly precipitated quartz layers at the surfaces of the infiltrated sample proved that infiltration took place by a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mechanism. The enhancement of grain growth by fluid infiltration was observed over the entire range of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s. The fluid fraction, gauged by the porosity of the run products, increases at the infiltration front and then decreases towards the fluid reservoir to form a high‐porosity zone with a maximum porosity of 2.3–2.9%. As infiltration proceeds, the high‐porosity zone advances like a travelling wave. This porosity wave is probably caused by a grain curvature gradient resulting from preferential grain growth in the infiltrated part of the quartzite, perhaps combined with other factors. The infiltration kinetics were modelled with a steady‐state diffusion model over the high‐porosity zone. The solubility difference between dissolving and precipitating grains was deduced to be 2 × 10?2?3 × 10?1 wt %. The experimentally obtained infiltration rate of aqueous fluid in the steady‐state diffusion regime (2 ± 0.5 × 10?8 m sec?1 at 823°C) is much faster than the estimated metamorphic fluid flux rates, so that interfacial energy‐driven fluid redistribution in quartz‐rich layers could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fluid flux in high‐grade metamorphism, at least over a short distance. Cathodoluminescence observations of the run products revealed that the grain growth of quartzite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 proceeds extensively, which would promote the chemical equilibration between fluid and rock more effectively than would volume diffusion in quartz cryst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