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6篇
  40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Ramat Saharonim site, located in the central Negev desert, Israel, consists of four shrines in a shallow valley and 30 tumuli, aligned on two cuesta cliffs on the valley's sides. Previous assessments based on site surveys suggested a general chronological span from Late Neolithic period (ca. 5000–5500 BC) through the Early Bronze Age (third millennium BC). Excavations in one shrine and three tumuli revealed a well-constructed double wall at the shrine and seven primary adult burials in the three tumuli. Quartz from sediment samples post-d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urials and shrine was dated by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using the single aliquot regenerative dose (SAR) protocol, and charcoal and leather samples were dated by 14C. The OSL results for a burial in one tumulus are 7500 ± 700 to 6000 ± 600 years. In a second tumulus, OSL ages of 2000 ± 200–1800 ± 170 years and a 14C age on leather of 390–200 BC (2340–2150 cal BP) imply that this burial is Nabatean and that the site was used also in the Hellenistic period. Two 14C ages on charcoal from the shrine give an age between 5280 and 4710 BC (7230–6660 cal BP). OSL single aliquot ages for sediment from the shrine are highly scattered and far too old (60,000 to 12,000 years). The unlikely old ages are due to insufficient resetting of the OSL signal of some of the quartz grains when sand was blown onto the site. Indeed, single grain measurements for six samples of sediment postdating the shrine show a very large range of grain ages, but with a distinct young population in all samples. Ages calculated from these young populations average 5400 ± 800, in better consistence with the 14C dates and confirming our supposition that only some of the transported grains were reset at the time of deposition. The combined OSL and 14C dating shows that the shrines and tumuli are contemporaneous and attributes the complex to the Late Neolithic. This has clear ramification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eriod and the rise of desert pastoral societies.  相似文献   
52.
本文根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及相关的文献记载讨论了宋元时期中国瓷器对朝鲜半岛瓷器的影响,并主要探讨了中国出土的高丽瓷器、它们输入中国的途径及由此而体现的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3.
张昌平 《江汉考古》2007,(1):80-86,91
擂鼓墩墓群是一处包括有8个墓地的东周墓群,在规模上有曾侯乙墓与擂鼓墩M2等带土冢的大型墓、擂鼓墩M13等带墓道的中型墓、小型的竖穴墓。各大型墓彼此独立,从规模和布局看他们都是属于曾侯之墓,大墓组成曾国国君的陵园,使用时期大约为曾国灭国之前的战国时期。中小型墓葬都属于战国中期及其后,是曾国灭亡之后的曾人墓葬。  相似文献   
54.
建国初期,中共在广州构建了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救助体系,在短短的4年内,广州市通过它救助了大量的失业者和城市贫民,基本上遏制了由于新旧转轨带来的社会危机,为新政权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救助理念和救助过程上,它体现了以往社会救助的一些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我党的诸多特色,诸如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隐隐约约闪烁着以统一调配为主要特征的计划时代社会政策的影子.  相似文献   
55.
《管子·轻重篇》粮价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轻重篇>有不少战国秦汉时期粮价的记载,但很少有人重视.本文对<管子·轻重篇>所载的粮价进行了较系统的考证,将之与其它文献和考古资料互相比照,发现<管子·轻重篇>反映的粮价,无论是低价、平价还是高价,都与有关文献和简牍资料的记载基本一致.因此,本文作者认为<管子·轻重篇>所记载的物价是有重要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56.
罗玉明 《安徽史学》2008,31(1):78-83
从1940年开始到1941年,国民党统治区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粮食危机.粮食缺乏和粮价高涨是这场危机的主要表现.粮食危机的出现原因主要是由于国统区粮食产量的大量减产、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增加、通货膨胀和投机者囤积居奇所致.  相似文献   
57.
本文利用文献法和定量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旅游业技术和研发现状。针对我国旅游业研发总体水平低,研发能力集中于发达地区等问题,从观念、政府、机构、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8.
"偃师邢渠孝父画像石"是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一块东汉画像石。该石图文内容丰富、画像精美生动,从当朝民间孝行事迹的记述,到函谷关关楼建筑结构的绘制,皆是难得珍贵的史料。本文解读了画像石上五则孝行故事和关楼图像,对画像石镌刻年代、用途性质、装配位置、墓主身份、关楼及出行图与人物的关系、画像石的出土时间和地点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9.
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伟  黄秀波 《人文地理》2012,26(1):113-118,106
依据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两个方面对广东省入境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个别地级市外,广东省大部分地级市入境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稳定,年际集中指数较小,时间分布均匀;(2)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地区差异,呈明显的集中型格局,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且有进一步向其集中的态势;(3)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市域差异,呈现从以广州、深圳为双中心,向四周辐散的"中心双核辐射式结构"到以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以及惠州为多中心,向四周辐散的"中心多核辐射式结构"过度趋势,空间集聚性指数下降,入境游客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均匀,市域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0.
早期楚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献梳理开始,首先对早期楚化的时限作了限定,认为早期楚化应限于西周时期,不应无限地上溯。同时认为商代确实已有楚,但两周之楚不同于商代之楚,是周王朝分封之楚。在献记载的楚人活动地域内,对西周时期的诸考古学化遗存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鄂西北区(包括陕东南和豫西南)楚化出现最早,而且分布普遍;荆州区、西陵峡区和沮漳河流域楚化出现的时间不完全一样,这些地区楚化的出现是楚人不断扩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